核心阅读
近年来,洪洞县大槐树镇秦壁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探索实施循环经济、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先后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村”“中国蔬菜特色村”“全国十大特色产业村”“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蹚出了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兴旺的富民路。
临汾新闻网讯 清晨5点,许多市民还没睡醒,27岁的韩阳阳已经将一车新鲜的黄瓜送到了尧都区馨阳农产品批发市场。
“你们秦壁真是个好地方,搞了农业搞工业,劳动力不用出村,在家里就把钱挣了,这菜看着就新鲜!”菜贩成师傅边说边帮韩阳阳将黄瓜从车上搬下来。
“我可不是秦壁村的人,我是咱尧都区的,只是专门跑线搞配送而已,挣个辛苦钱!”韩阳阳笑呵呵地说。
这是记者日前在馨阳农产品批发市场看到的一幕。
韩阳阳和成师傅口中的秦壁村,是洪洞县大槐树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该村早年发展大葱种植,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示范村”。近年来,该村种植的蔬菜,除了供应洪洞县城以外,还销往尧都区,成为市区几家大型超市的抢手货。
从特色大葱到紫色番茄的升级
8月初,记者到秦壁村探访时看到,村里笔直的水泥马路将一块块菜地分割成一个个独立区域。今年54岁的刘小平,是洪洞县大槐树镇副镇长、秦壁村党支部书记。见到记者一行,刘小平一下也没耽搁,带着记者去见识他们正在建设的紫色番茄大棚。
刘小平说,秦壁村全村常住人口5300多人,耕地面积4838亩,曾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早些年,靠着大葱种植,乡亲们致了富,村党支部“借风起航”,大力发展有机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4000多亩地全部种上了大葱、黄瓜、辣椒、茄子等各类时令蔬菜。近几年,随着市场需要,又接连建设完成了108座冬暖式大棚和育苗连栋大棚,蔬菜批发市场、冷库、蔬菜协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便民服务体系也应运而生,为秦壁村的蔬菜种植提供全方位服务。
在一块标有“紫番茄种植加工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项目”字样的大牌子前,刘小平指着眼前的智能大棚说,未来一段时间,紫色番茄将会成为他们村的“宝贝”。2019年,秦壁村经过多番考察,投资9.5亿元,引进了紫色番茄项目。这种紫色番茄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种植规模扩大后带来的收益不可估量。“紫色番茄在国外很有名,但是它对培育技术要求很高,我们需要通过高科技技术加工,从原果中提取花青素、茄红素、植物提取素等一系列产品,项目建成后年产值有望达到45亿元。”刘小平说。
从新农村建设到循环经济的摸索
看完了被秦壁村人称为“宝贝”的紫色番茄,刘小平又迫不及待地领着记者赶向他们的沼气厂。半路上,记者一行的目光被该村的“农民社区”所吸引,一座座住宅楼错落有致;楼前广场上,放置着各式各样的锻炼器材;整齐划一的路灯下面,摆放着一个个干净整洁的垃圾桶;远处的停车区域内,数十辆汽车停靠在规划好的停车位里……
“我们村从很多年前就开始搞新农村建设,经过规划,建立了新农村社区,目前这个社区有8栋住宅楼,130个停车位,水、电、暖、气齐全,已有200余户村民入住。随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充,让更多的村民住进‘高档社区’,享受城里人的生活。”刘小平说,为了配套新农村社区,他们村还建了18个垃圾池和填埋场,规划了超过12万平方米的栽植绿化面积,村庄环境从根本上得到了治理。
快到目的地时,一座沼气工厂进入大家的视野。刚一下车,记者就被眼前的两座大型储气罐所吸引。“我们村的干净整洁全靠这套沼气净化发电系统。”刘小平说,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积极探索农村循环经济,投资2000余万元发展沼气工程。这项工程引进沼气净化发电系统、沼渣沼液处理利用系统,建设厌氧发酵罐两座、1800立方米储气膜一座、2500千瓦发电机两台、有机肥加工车间一座,每天可处理养殖粪污300吨,日产沼气5500立方米。
据刘小平介绍,这一项目的负责人,是本村出去的一位叫焦祥的研究生。几年前,焦祥从外地回乡探亲,发现家乡越来越好,就和村里商量,共同投资建设了这个项目。
“秦壁村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需要破除瓶颈的阶段,经历过吃苦耐劳的蔬菜种植,换来了富裕生活,但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科技,毕竟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刘小平说,靠着这座沼气工厂,村里的养殖粪污、秸秆、大棚尾菜等循环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在循环经济的带动下,秦壁村的发展实现了“高科技加成”。
“除了种菜,我们还想多面发展!”刘小平说,2010年,地处秦壁村的洪洞县工业园区成立,山西双银电热能有限公司、洪洞鑫华金属网业公司、山西普泰发泡铝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为秦壁村及周边村庄提供了10000个就业岗位。“这座工业园区的建立,成为高端产业蓬勃发展的源泉,也为我们村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从承包户到职业农民的转变
奶油草莓是每年早春时节的时令水果之一,而市区的大部分奶油草莓产自秦壁村。“我们村的大棚种植,最挣钱的还要数草莓,每年春节过后,第一棚草莓新鲜上市,供不应求。”刘小平自豪地说,仅靠草莓种植,就足以养活上万名打工者,承包户的年收入能超过几十万元。
今年45岁的任安平,就是刘小平口中“年收入几十万元”的草莓大棚种植户。采访当天,任安平带着记者到他家的大棚参观。“一年只能出一茬草莓,剩下的时间种植黄瓜,两项加起来,一年能挣50万元左右吧。”任安平说,2009年,他承包了4座大棚,前期种植黄瓜,后来在村里的帮扶下开始种草莓。如今,他家的草莓每年刚一出棚,就会被纷至沓来的水果商贩“包圆儿”,根本不缺市场。
“以前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我们村的农民不但是‘老板’,还是一份体面的职业。”任安平说,村里近年来在培育紫色番茄,很多农民的土地都被承包了,虽说每年都能分到一笔不少的费用,但村里人坐不住,又当起了“职业”农民,靠手艺挣钱,也有部分村民去附近的工业园区打工,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
“相对来说,我这年收入还得抛去雇佣‘职业’农民的工钱,有成本呢。”嘴里数着开销,任安平的脸上却带着藏不住的笑。听了任安平的话,刘小平笑着“揭穿”他道:“别打马虎眼,抛了成本,你最少也挣38万元!”
一番玩笑话令屋里的人笑弯了腰,还数被“揭穿”了的任安平最高兴,当下他便去大棚里摘了一盆黄瓜,洗干净后张罗大家品尝。“都是党的政策好,咱农民才能当‘老板’!”任安平说。
近年来,秦壁村先后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村”“中国蔬菜特色村”“全国十大特色产业村”“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在谈到秦壁村今后的发展时,刘小平兴致勃勃地说,下一步,他们要依靠农业科技,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除了蔬菜种植,还计划投资数亿元建设养猪场,并兴建集采摘、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目的就是要千方百计促进村民增收,让大家伙儿都过上好日子!”
记者 贺军泽 杨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