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初秋的吉县中垛乡安坪村,杨孔森正一点一点挪动着脚步穿行在他家的苹果园里,满园的富士苹果树陪伴在左右,他不时停下脚步整理果袋。相比几年前,如今的他已不需要借助拐杖行走,干起活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只见他双手紧握手持式割草机,所到之处刀起草落,面前的荒草瞬间被清理干净。他抬头看了看即将升起来的太阳,艰难地拖着残疾的左腿继续割草。“腿不利索就慢慢干,凭着自己的劳动生活,活得心安。”
命运对杨孔森是残酷的。爱人患二级精神残疾多年,每月需要药物维持;2009年,大儿子杨贵杰因患有精神病离家出走,杳无音讯;二儿子杨富杰虽常年在外打工,但除去开支后难有富余,二儿媳难以忍受贫困,二人于2010年离婚,留下刚满一周岁的孙子由杨孔森夫妇抚养教育;祸不单行,2013年,杨孔森工作结束后骑着摩托车返家时,出了车祸,腿落下了残疾,用来治病的6万余元外债让风雨飘摇的家庭几近崩溃。
2014年,国家出台了精准扶贫政策,杨孔森家被村里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连续两年被村里定为低保户。杨孔森感觉生活中的冰在慢慢融化,他的心也渐渐温暖起来。
2016年,杨孔森因腿部残疾面对自家窑洞前的小土坡都望而却步,易地移民搬迁的政策为他打开了一条通道。“我家原来住在悬崖边的土窑洞里,门前有深沟,不时还有黄土块掉下来,那会我还拄着拐杖,连出行都成了问题。”经过村里民主评议,杨孔森一家享受了4口人8万元的分散安置搬迁补助。三间宽敞明亮的新房拔地而起,杨孔森一家喜极而泣,彻夜未眠。
看着眼前干净明亮的新房子,杨孔森身体里不甘认输的劲头被激活了。扶贫政策这么好,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杨孔森满脑子都是“奋斗计划”:把果园经营好、冬天农闲时上街卖糖葫芦、春节期间摆摊卖对联福字、收集变卖废纸箱酒瓶……
“老杨,你写评选低保户的申请吧。”“你不容易,一个人管这么一大家子人。”2016年底,村里再次评选低保户,大家都建议杨孔森写申请参加低保评选。但这次,杨孔森毅然拒绝了。“做人得讲良心,得有志气。我家虽然贫困,但国家照顾我的已经太多了,我今后得靠自己努力。村里还有比我更需要享受低保的人,把机会给他们吧!”就这样,杨孔森主动退出了2016年的低保评选。
为了帮杨孔森增加收入,安坪村村委给他安排了村保洁员的工作。“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农忙农闲,他坚持一天一小扫,两天一大扫,从来没有休息过一天。尤其对村委会大院厕所的打扫,他甚至用上了拖布,我们村厕所的卫生状况可以说是全乡数一数二的。他还主动把低保让给别人,这点尤其值得大家学习!”对于杨孔森的表现,安坪村委会主任梁全德竖起了大拇指。
给爱人做饭、洗衣服,送孙子上下学,地里的活不耽误,保洁员的工作丝毫不懈怠,这就是杨孔森忙碌的一天。他总说,扶贫不扶懒汉,心怀感激,脚步不停,才是对得起良心的活法。2017年,在杨孔森的精心护理下,他家的苹果园收入近4万元,并被村委会表彰为“自强自立脱贫户”。2017年底,杨孔森凭借自己的努力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也走上了致富的路子。他说,“灾祸不吓人,贫穷也不可怕,只要瞧得见国家的好、吃得下生活的苦,才能享得了勤奋的福、走得上小康的路!”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