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县和平镇礼义掌村宋学琴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故事

2020-09-07 09:00:0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核心阅读

  宋学琴,扎根汾西山村十余年,发展扁桃种植,靠着不服输能吃苦的一股子韧劲,查资料、找专家、学技术,小小的扁桃在她手里成了“致富果”。送接穗、送技术……在她的帮扶下,该县越来越多的农户凭借扁桃种植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路,探索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径。

  临汾新闻网讯“不要小看施肥这活儿,肥施好了,扁桃树营养丰富了,明年的果就又多又好……”8月30日中午,记者在汾西县永安镇铁金村见到宋学琴时,她正在扁桃合作社种植户刘玉新的扁桃园里传授施肥经验,附近的种植户也闻讯前来学习。正值午时,烈日炎炎,豆大的汗珠顺着宋学琴的脸颊滚落,她却全然不顾,一讲就是个把钟头。

  “现在的日子可比过去美得多哩,多亏了学琴!”村民们把喜悦的心情都写在了脸上。瘦小的宋学琴没想到,小小的扁桃在她手里成了“致富果”,带领乡亲们走上了小康路。

  扁桃花开 走上创业致富路

  15年前,大学毕业的宋学琴看上了汾西小伙儿侯俊豹,从河北邯郸远嫁到汾西县和平镇礼义掌村。从此她便扎根这片热土,成了地道的“山里媳妇”。

  开饭店、办石膏厂、做养殖……两人屡次创业频频失败,但吃苦耐劳的宋学琴不服输,仍然整天东奔西跑地琢磨着做点啥。

  2009年,宋学琴把目光锁定在满山的山桃树上。“我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了扁桃树,它抗风耐旱少虫害,不用疏花、疏果,好管理,适合山区生长。扁桃仁就是美国大杏仁,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是紧俏货。而国内只有新疆一个生产基地,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95%靠进口……”于是,她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把扁桃树嫁接到山桃树上,兴许是个好产业!”在县科技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宋学琴两口子承包的170亩山地,成为全县第一个扁桃种植实验基地。

  嫁接扁桃树的过程是异常艰辛的。山桃树大都生长在荆棘丛生的灌木中,要嫁接首先要清除边上带刺的灌木。宋学琴每天拿着镰刀和斧头上山砍荆棘,弄得满身都是刺,火辣辣的疼。灌木去除了,可不懂嫁接怎么办?宋学琴查资料、找专家、学技术,经过一年多的忙碌,终于嫁接成功了4000多株扁桃树。可是因不懂绑缚支护,一场大风过后,大部分扁桃树都被刮断了。

  “没有了退路,只能往前冲。”不服输的宋学琴说,之后,她和丈夫带着孩子去了太阳山的养鸡场打工。就这样整整4年,宋学琴两口子在秋冬季去鸡场打工挣钱,在春夏季买接穗进行嫁接。

  因每天往返十几里山路耽误干活,宋学琴两口子就自己动手在山上打了孔土窑洞,在没水没电没信号的情况下,在山上一住就是8年,就连孩子都生在了窑洞里。“那时候从未觉得累和苦,一心只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说起创业之初,宋学琴的眼中透着坚定。

  “没法照顾女儿,只好送她到河北去读书,还迟上了一年学。儿子跟着我们爬山、住鸡棚、凉馍就凉水,没少受罪。有一次,两岁多的儿子睡着了,我就把他放在沟里的三轮车上,上山去干活了。没想到儿子从车上摔了下来,把腿摔坏了……”说起俩孩子,宋学琴满脸愧疚,声音哽咽了。

  到了2014年,宋学琴两口子已成功嫁接扁桃树280多亩,嫁接优质扁桃树两万多株。并在盛夏七八月收获了他们的第一桶金。

  扁桃花开 帮扶乡邻脱贫困

  “第一年收入7万元,第二年收入11万元……”看到宋学琴种植扁桃收入不错,乡邻们纷纷上门来打听。从此,宋学琴不仅成了大家眼中的“扁桃王”,而且当起了义务技术员。“我以前不懂技术走了很多弯路,不能再让乡亲们吃亏了。”在她的带动下,许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都回到汾西种植扁桃树。

  “学琴不仅送给我1000根扁桃接穗,还免费教我嫁接、揉枝。每次培训,她总是免费发资料、耐心讲技术、手把手地教操作。”这些年,铁金村村民郭大姐没有少麻烦宋学琴。在宋学琴的帮助下,他们一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创业过程中,县科技发展中心、县妇联、和平镇党委以及社会各界对扁桃基地的发展给政策、送技术,我们打心眼里感谢他们,感谢党和政府。我是一名党员,有责任带动大家脱贫致富,让山桃花成为大家的‘致富花’!”送接穗、送技术,拿出自家的钱帮助困难种植户渡过难关……在宋学琴的帮扶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凭借扁桃种植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路。

  “越干越有劲,越琢磨越有门道。”宋学琴谋划着把扁桃产业做大做强,于是创办了卓含农林专业合作社,吸收种植户入社,全方位地提供技术指导、订单收购等服务。通过几年的实验、比对,宋学琴得出了平地种扁桃树效益更好的结论,鼓励带动大家发展平地栽植。

  “以前养鸡时,一年辛辛苦苦也挣不了几个钱,卖不出去更是熬煎。”礼义掌村村民侯俊杰对宋学琴的帮扶心存感激,“5年前,我先试着种了10亩扁桃树,挂果第一年就挣了两万多元,一看发展势头好,又陆续种了40亩,目前年收益12万多元,我们一家脱贫了!”

  礼义掌村是汾西县典型的贫困村,过去村里没有支柱产业,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出门打工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来种植扁桃了。”村党支部书记贾保龙告诉记者,“从2014年开始,我们村重点发展扁桃种植产业,通过帮扶、参加合作社等方式,已有十几户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经过11年的艰苦奋斗,宋学琴不仅自己有了1000多亩的扁桃基地,还带动了9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扁桃树成了乡亲们的摇钱树、致富树。

  目前,汾西县发展扁桃经济林1.8万多亩,已成为华北地区扁桃生产第一县,全国第二大扁桃生产基地,先后举办了两次国内外扁桃学术研讨及产业推介会。不仅找到了产业扶贫的新路径,成功示范出因县制宜的干果支柱新产业,还成为我国扁桃产学研交流的主流平台。

  扁桃花开 带领农户奔小康

  “种扁桃,能发家!”一时间,这个消息不胫而走。霍州市、翼城县、洪洞县等汾西周边县(市、区)的一些农户和河南、河北等地的种植户纷纷前来“取经”。

  洪洞县左木乡中社村村民王建新靠种扁桃树鼓起了腰包,“盛果期一亩地能收1000余公斤,每公斤能卖16至32元,树苗有人供、技术有人帮、销售有人管,种扁桃树真是一门好营生!”一说起扁桃来,王建新就藏不住的满心欢喜。

  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扁桃青果的摘果期,卓含农林专业合作社的扁桃青果供不应求,20多天就销售了400多吨。“我是浙江的,上次买的你们160吨扁桃青果已经卖完了,还想要200吨。”“我是乡宁的,去你们那儿买扁桃树苗,你等着我。”……宋学琴的电话还没接完,侯俊豹就带着来实地考察的河南客商杨波一行4人进了门。“我们以前是搞养殖的,最近在网上看到咱这儿的扁桃树搞得好,就商量着来看看。今天已订好了树苗,随后就等着发扁桃财了。”杨波信心十足地说。

  截至目前,宋学琴已带动运城、大同及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地30多户农户发展扁桃种植4000多亩。

  “我们的扁桃根本不愁卖,西安、兰州、浙江等地的人爱吃扁桃青果,货商们早早就预订了。一进入7月份,他们就上门了,用不了一个月扁桃青果就被抢购完了,根本等不到干果期。”说到销路,宋学琴的脸上洋溢着自信,“除了合作社的64户,我们也免费给其他种植户提供技术管销售。现在,汾西县的扁桃青果都成‘名牌’了。”

  如今,宋学琴靠着扁桃带领着乡亲们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路。她的事迹也先后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2019年,她不仅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还被评为“山西省十大三农新闻人物”,卓含农林专业合作社也获得了省级示范社的荣誉。

  面对未来,宋学琴信心满满,“我们要继续扩大扁桃种植面积,拓宽销售渠道,对扁桃仁进行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延长产业链,让扁桃这个‘致富果’扎根汾西走向全国,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

  记者 景秀红 郭秀婷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