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9月19日,记者来到蒲县蒲城镇曹家庄村,见到村民邢反翠时,她刚在核桃地里忙活儿完,拄着长杆在路旁休息。丈夫曹有奎把刚打的一袋袋核桃码到三轮车上,准备回家。“虽然现在站得时间长了,膝盖还会有点发酸,但比原来不能走路强多了。等三年恢复期一过,肯定能‘健步如飞’!”邢反翠揉着略有肿胀的膝盖说。
去年,邢反翠花了1200元做了双侧膝关节置换手术,这件“破天荒”的事一时间使整个村子沸腾了,村民们得知后纷纷前来询问,有相同情况的村民详细咨询手术细节以及享受的具体政策。“膝盖已经疼了很多年,知道能换膝盖,但从来没去检查过,更别说去做手术了。”邢反翠清楚,手术费用肯定远超承受范围。
早些年,曹有奎天不亮就骑着摩托车,去10公里外的砖厂打工,这是他们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我没啥劳动能力,一家人都指望着他。最困难的时候,连20块钱都掏不出来。”邢反翠有四个孩子,孩子们每年的学费和伙食费都是“老大难”,经常借完东家借西家,日子过得紧巴巴。
2015年,邢反翠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此以后,政府的各项扶贫政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可喜变化。2017年,全省推出了“136”医疗扶贫政策,即贫困患者在县级医疗机构住院,一个年度内累计个人负担总费用不超过1000元,市级医院不超过3000元,省级医院不超过6000元。当驻村扶贫工作人员向邢反翠宣传这项政策时,她将信将疑:“十几万元的大手术1000多块钱就能做?”
在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的再三努力下,邢反翠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了市骨科医院,“就住院时交了3000元押金,等做完手术,再到一个月以后顺利出院,再没交过钱了。”出院后,县民政局根据贫困户大病救助政策,又提供补助1800元。最后,邢反翠花1200元就做了原本需要10多万元的大手术。
“现在孩子们陆续成家了,家里负担也轻了,政府的各项政策越来越好,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翻开邢反翠一家的扶贫档案,厚厚的一沓资料,详细记录着建档立卡以来享受到的惠民政策:村级公益性岗位工资补贴每人每年7200元,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代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代缴大病保险,免收有线数字电视收视费,城区公交免费乘坐……
曹有奎患有多项疾病,因能享受慢性病补贴,每月买药都不用自掏腰包;每亩地都有种粮补贴,核桃也交了保险,下地种粮干劲十足;补贴的道德银行积分能兑换日用品,生活中的琐碎支出大大减少;每年年底还有集体经济分红,再加上曹有奎砖厂打工的收入,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只是曹家庄村决战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村聚焦主导产业,培育林下经济,实现了产业结构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发展光伏产业、土鸡养殖,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并通过消费扶贫,“黄金小米”销量持续走高,今年预计销售额达70余万元;通过道德银行发放积分,村子的整体精神风貌、道德素养有了显著提升。截至目前,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0户215人已全部脱贫。
俯瞰曹家庄村,昔日荒山披上了绿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柏油马路直通村口,处处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记者 弓佩玉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