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翼城花鼓》《翼城干板腔》《翼城琴书》……舞台上,精彩节目逐一上演;舞台一旁的大树上,树叶随风落下,一片片旋转着掠过舞台……天然的舞美设计,也仿佛在为演出增色添彩。
9月23日,在翼城县南唐乡范牛村孔圣文庙大舞台上,第二届“古唐新韵”文化活动周开幕式暨《梦醉南唐》发布会演出现场,不时传来观众的叫好声、鼓掌声。
终于等到了压轴节目——歌曲《梦醉南唐》登场,坐在台下的范牛村村民张翠平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机拍摄片段并分享到朋友圈,被不少朋友点赞。“第一次听,心里还有点激动。”张翠平跟着台上轻声哼唱着,“怪不得要把这首歌作为‘乡歌’,你听这歌词,‘……樱桃草莓心念念,西瓜黄瓜送眼前,春秋孔圣泽万代,笔墨芬香扬四海……’唱的就是咱的日子!”
“唱的就是咱的日子。”《梦醉南唐》的词作者续丽丽对这句话深有感触。
“这首歌从创作到制作完成,前后历时3个月。创作前,我们就到南唐乡的各个村里采风:在田间地头看到了一幕幕勤劳致富的场景,在诗词村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这里的每一片风景都能激发出我们的创作灵感。”讲述着创作背景的续丽丽眼中仿佛有光,“歌词大量地描写了老百姓身边的生活场景,比如路边纳鞋垫的奶奶、摇蒲扇的爷爷,都会引起大家的共鸣,老百姓茶余饭后想起来就能唱上两句。”
第二届“古唐新韵”文化活动周以“一首歌,一本书,一场戏”为核心,重点推出一首展现南唐乡土情韵的乡歌、一本包罗南唐诗词文化的诗集和一部彰显南唐家风民风的戏剧,同时,兼有非遗文化展示、传统文化公开课等多项文化活动。南唐乡紧扣“诗意南唐”这一文化发展定位,不断强化基层文化组织和阵地建设,打造范牛“儒学文化”、樊店“忠义文化”、晓史“新田园诗书画”文化等多张文化名片。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南唐乡的文化名人赵文台说,人人讲文明,乡风才会文明。
走进南唐乡晓史村村民赵文台家,一面黑板报和一副笑脸让人印象深刻。
“晓史命为诗词村,花香鸟语入客厅。农家茧手展才艺,文化大餐味芳馨。携手共绘小康梦,美丽乡村焕然新。”正对着赵文台家院门的一面黑板报上,“诗歌板报”四个大字格外惹眼。“全是村里老百姓写的诗歌。”今年89岁的赵文台精神矍铄,“我们村很多村民都很热爱文化娱乐活动,干完农活后就通过写诗、唱戏,解乏气。”
赵文台的拿手活可不少,写戏剧、写诗词、写书法样样精通。第二届“古唐新韵”文化活动周中的“一场戏”就是以他为主创创作的戏剧《家风》。
《家风》主要讲述了20世纪七十年代末,贺吕沟三兄弟虐待老人,孙媳妇贤兰立志改变家风,主动承担起赡养老人的重担,她通过自己的行为感化他人,教育和影响不孝敬老人的父辈们,在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中树立了一代新风,让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在大家心里扎下了根。
“《家风》剧本的选材全部来源于我们的身边事,只有通过身边事才能真正教育身边人。”赵文台还是晓史村诗书画协会的负责人,1998年退休后,他便在村里组织村民开展了诗书画等文娱活动。
一曲乡歌唱响南唐古韵,一本诗集绽放南唐生机,一部戏剧演绎南唐新风。
在南唐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赵生贵看来,古韵、新风都是为了提高南唐百姓的文化自信。“文化不仅能凝聚人心,更是乡风文明的重要支点。南唐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每个村民都讲文明,每个村都树新风,老百姓的日子才能越过越有滋味!”
记者 刘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