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敦曹西红柿 “酱香”富民路

2020-10-10 08:55:4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核心阅读

  近年来,浮山县响水河镇敦曹村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西红柿种植,积极顺应市场需求延长产业链,通过发展以西红柿酱为主的食品加工,提高了西红柿的附加值,蹚出了一条产业富民、同奔小康的新路子。

  敦曹,一个隶属浮山县响水河镇的行政村。

  从昔日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到如今规模化种植西红柿,并延长产业链发展以西红柿酱为主的食品加工,小小的“致富果”映红了敦曹人的笑脸,也使这个山塬之上的村庄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之路。

  危机育新机

  西红柿又名番茄、洋柿子,因果实色泽艳丽、果肉营养丰富而深受世人欢迎,也因此是全世界栽培最为普遍的果蔬之一。

  对于地处山区的敦曹村来说,一向以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规模化种植西红柿却是近些年的事情。

  2014年,出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百姓增收的目的,响水河镇政府免费向当地群众提供西红柿苗,同时给予特色农产品补贴,在全镇大力发展西红柿种植。敦曹人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种植的。

  然而,行情瞬息万变。2017年,眼瞅着西红柿已到丰收之际,却偏偏遭遇了市场滞销。“一筐50斤卖10块钱都卖不出去。”敦曹村党支部书记马德海回忆说,虽然彼时县、乡政府积极寻找销售渠道,社会各界也积极帮助农户销售,但西红柿亩产高,销量增长远比不上成熟速度,“那时村里到处都是烂掉的西红柿,种植户原本高涨的热情一下子凉了大半截。”对此,马德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每逢夏末秋初,在敦曹村乃至整个晋南,家家户户都有做西红柿酱的传统,这种做法不仅简单易操作,而且装瓶密封后容易保存,可随取随用。于是,深受启发的马德海决定先行先试,他购回1500公斤西红柿、3000个耐高温的罐头瓶,发动全家人一起制作西红柿酱。这样的一幕碰巧让马德海的外甥女看到了,放暑假的她便将舅舅一家制作西红柿酱的过程拍摄了下来,还转发到了微信朋友圈。谁也没料到,一瓶瓶再普通不过的西红柿酱居然在外甥女的朋友圈里成了抢手货,没几天工夫,3000瓶西红柿酱就以每瓶5元的价格销售一空。

  “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西红柿的附加值,而且还能应对当季的滞销难题。”意外之喜让马德海看到传统手工西红柿酱的市场潜力,也看到了种植西红柿的希望。

  火红“致富果”

  怎样才能让种植户重拾信心?怎样才能让小柿子真正变成“致富果”。成为摆在敦曹村“两委”面前的一道道难题。

  “滞销是一场危机,也是敦曹村的新机遇。但,真正培育壮大新动能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久久为功。”马德海深知,要想破解彼时的僵局,就必须彻底转变干群观念,激发出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扶贫“输血”才可能起作用,产业“造血”才可能有未来。于是,他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自费带领多名党员赴省内运城和江苏等地考察学习,并成立了试种试做小分队,几经试验,最终选取肉多、汁少、甘甜、带沙、适合做西红柿酱的“抗风一号”作为培育品种。事实证明,优选的西红柿品种不仅品质好,亩产量更是达到了0.75万公斤。

  如何使西红柿酱加工持续、良性地发展,并使之真正成为敦曹村的富民产业?有着深入思考的马德海认为,关键要靠质量,“必须以质量求生存,还要从源头追溯”。“我们施的全是农家肥!”这是敦曹西红柿之所以绿色无公害的底气所在,实际上确保其品质稳定的还离不开科学化的管护。“西红柿苗是西红柿‘生命’特征的反映,要特别注重它的规格质量。”马德海的要求颇为严格,他说,从土壤、灌溉、修剪、施肥到病害防治,西红柿种植过程中,每一步管理都必须做到科学规范,每一步操作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恰恰如此,敦曹西红柿声名鹊起,制作的西红柿酱更是供不应求。

  2018年8月15日,注册资金500万元的浮山县敦盛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建造了一座标准化厂房,生产区、办公区、库房一应俱全。2019年,该标准化厂房成为浮山县指定的扶贫加工车间。在这里,一枚枚色泽红艳、果型匀称的西红柿,经过清洗、去皮、切块、装瓶、高温蒸熟等程序,变成一瓶瓶香气四溢的西红柿酱。

  统一供苗、统一管理、保证最低收购价且高于市场收购价回收,同时,通过电商平台和各大超市、商场销售……作为村干部的马德海将外出学习的“种植+技术+加工+营销”的经营模式运用到扶贫车间,不仅保证了西红柿酱的品质,也使广大种植户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人们的信心愈发足了。

  “酱香”小康路

  自然流露的笑意,是西红柿种植户李峰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

  收获的季节,李峰每天和妻子乐此不疲地穿梭在自家西红柿地与扶贫车间之间。“每天虽然辛苦点儿,但有好政策扶持,今年我们家的3亩西红柿收入了4.5万元,等冬天再流转些土地,明年多种几亩!”说这些话时,一脸憨厚的李峰难掩笑容。

  然而,这样的笑容从前却难得一见。那时候,李峰一家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靠天吃饭不说,即便所有力气都用到田里,一年收入也不过几千元,难以养活一家人。”作为村里的党员,自己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让一向要强的李峰内心很是复杂。

  外出考察学习归来,李峰突然有了精气神:贫困落后不可怕,怕的是安于现状;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如今,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他家又扩大了西红柿种植规模,收入翻了番。“今年,家里添了一辆小轿车,换了一辆农用三轮车,电视机也从24吋换成42吋了,房子外墙还贴上了瓷砖……”站在一筐筐西红柿前,再三声明不炫富的李峰已笑得合不拢嘴。

  依靠种植西红柿,李峰一家不仅摘掉了贫困帽子,更成为敦曹村脱贫致富的榜样。“秋收后,我打算跟爱人开车去北戴河转转。”李峰腼腆一笑,火红的日子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敦曹村西红柿酱扶贫加工车间已带动该村及周边村农户60户(其中46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年加工西红柿酱30万瓶,带动闲置劳动力1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3000余元,小小的西红柿真正成了农民的“致富果”。

  人们说,敦曹村变了。显然,这种变是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勤劳质朴的敦曹村民依托自然生态禀赋,咬定青山不放松,靠改革创新稳住阵脚,靠转变思路寻找出路的必然结果。以产业激发整体活力,敦曹村的乡村振兴已渐入佳境。

  记者 侯秀娟 孙宗林 闫晏宏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