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10月28日,翼城县西阎镇曹公村村民侯东升如往常一样查看香菇大棚的出菇情况,3只土狗跟随着他的脚步,一边摇着尾巴,一边时不时抬头张望着侯东升。
恍惚间,时光好像回到了7年前。
“7年前也是这样,当时只有一只大黄狗,我们住在附近一个破庙里,我在棚里研究香菇的生长情况,它就这样跟着我一整天。”侯东升满脸笑意。
7年时间,侯东升感觉自己周围的世界变了样。
“从刚开始的几个大棚增加到现在200余个大棚,从一只狗变成3只狗,我从一个大学毕业生到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从一个人努力变成全村全镇共同为香菇产业发展使劲儿……”侯东升说,“周围的世界一直都在变,可我心里那股劲儿还一直在,我就想让家乡变得更好,而且我觉得这事儿我能做成。”
2014年,24岁的侯东升从湖北荆楚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后,在杭州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薪资满意,气候宜人,但我的心是漂着的。”一年之后,侯东升毅然决然回到距离翼城县城40多公里的家乡——曹公村创业,“我上大学报考专业时选择的是食用菌栽培制作技术,就是为了回村发展。我脑海里一直有一个画面,全村家家户户都过得富裕幸福,为了这个梦想我要拼一把!”
通过调研,侯东升发现曹公村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是种植香菇的好地方。
没承想,他的想法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我爸妈心里总是有道坎,大城市有那么多机遇,我却偏偏选择回来,他们不能接受一个大学毕业生回家当农民这个事实,我也很难跟他们解释我是怎么想的,只能一股脑儿先干出点成绩来。”
侯东升开始寻思怎么设计香菇大棚,自己摸索自己干。白天在棚里干活,晚上回去查资料,网上帖吧里的相关文章,他一篇一篇浏览,边学习边消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施工,他在村外的空地上硬是建起了8座大棚。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有错。曹公村夏季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在全国四大香菇生产基地(东南、华中、东北、西南)7月至10月出菇量极少的情况下,这里却可以不间断产出品质优良的香菇,填补了夏季没有当季新鲜香菇的空白。
“一个人干只是小打小闹,一群人干才能形成规模、打出品牌。”抱着这样的想法,侯东升尝试劝说村民一起种植香菇,“村民看到我收成好,也想种香菇,可都只是想想,没什么行动。”
原来,种香菇、建大棚需要十几万元的投入,对于一个普通农户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没钱,侯东升就帮忙向银行协调贷款;没棚,他就把自己的大棚“借”给老百姓。2017年,他带领5户农户开始种植香菇。
“我当时觉得这事儿能成!”说这话时,曹公村村委会主任侯二朝正在大棚里收今年的最后一茬香菇,身边的塑料桶里装了满满两大桶香菇。“为了激发大家的积极性,让香菇种植形成规模,我先贷款建了两个香菇大棚,第一年就把钱挣回来啦,这可比种玉米强多了!”
2019年8月,西阎镇积极联系山西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菇农联系了280余万元的低息新农贷贷款;2019年10月,成立了西阎镇香菇产业党支部;2020年5月,建设了古镇西阎特色山珍菌种培育中心,又为菇农修整了河坝,解决了水涝灾害。曹公村香菇种植产业走上了正轨。
“今天我们就唠一唠香菇这个事,打造翼城优品,这是一个契机,香菇能不能打出名号,这一仗至关重要。”西阎镇翼城优品·历山醉氧香菇宣传推进分析研判会上,西阎镇党委书记高伟开门见山地说,“我们要在大市场中找定位,在大品牌中造品牌,在大需求中找卖点,香菇的优势在哪里、品质如何保证、如何超越浙江清远这种有‘菇’文化的产地,是我们需要齐心协力去思考的事情。”
目前,西阎镇已建成大棚80个,特色山珍菌种培育中心1个,冷库4座,装袋车间2个。由翼城县投资公司总投资3050万元的一期工程正在建设,建设内容包括:年产千万袋的装袋车间、产品加工车间、包装车间各1个,冷库16座,大棚120个。
“老百姓生活好了,家乡富裕了,我儿时想象的画面也一点一点实现了,这就是我认为的幸福。”展望未来,侯东升满是憧憬,“目前来说反季节层架香菇填补了市场的空白,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香菇深加工的需求也会日益旺盛。我们可以开发香菇脆片等小食品、调料、饮料、酒类、功能饮料等,能大幅提高产值,这是一条更长远的发展道路。”
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