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东陈村的古村新梦

2020-12-04 09:32: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古塔阁楼静立,祠堂牌坊依旧。走进浮山县响水河镇东陈村,古建筑与村容村貌相得益彰,俨然一幅“富村山居图”。近年来,东陈村依托当地资源大力发展旅游和特色产业,让古老的乡村更美丽、更宜居、更富裕。

  让农民吃上“旅游饭”

  初冬的东陈村,古韵十足的建筑在村中随处可见,满眼古色古香让游人不禁放缓脚步,细细品味。但过去的东陈人,却一直守着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过着苦日子。

  “东陈村地处半山坡,平地少沟地多,祖祖辈辈耕作难……”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逢华回忆,全村231户795人,曾经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4户226人。虽然村落拥有600多年的历史,但在旅游开发前,村子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村民也大都务农,收入不高。

  东陈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温金锋说,多年来,该村带领村民把旅游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基础设施、产业提升项目,建设公厕、污水管网、游客接待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以及环境绿化、路面硬化等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整个村落面貌焕然一新。

  走进一家名为“刘老根农家乐”的店内,刚刚为游客准备好午餐的村民刘伟烔,转身又走进客房内打扫卫生。“2018年,我们村举办了旅游节,每天要接待上千人,村干部就建议我开办农家乐,后来我又办起了住宿。前两天刚接待了来采风的摄影爱好者,今天又接待了县里来我们村进行厨师培训的人员。这一年收入可不少,我也吃上‘旅游饭’了。”

  旅游节的举办,让东陈村村民在家门口办起了农家乐,形成了农副产品贸易区、综合商贸一条街、各类小吃一条街等,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户均增收3000余元。

  让乡村有“颜”又有“值”

  环境好了,村庄靓了,产业跟着红火起来。“东陈村先后成立了8个合作社,带动100多户村民致富。其中成立比较早的浮山县兆园苗木有限责任公司和浮山县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就带动了40户左右,让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打工,有钱可赚。”东陈村会计王长林介绍。

  “我在村里的兆园苗木基地打工,别看我年纪大,但是种植苗木的活儿,我也能干了,每个月大概工作20天,每天能挣60元哩!”68岁的贫困户李芳对记者说。“我身体有残疾,以前只能靠种地,如今在村里的羊肚菌大棚打工,有游客的时候,我爱人还能摆摊挣钱。村里好多人有的在村内就业、务工,有的出租土地、房屋给公司获得租金,我们得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浮山县超秀羊肚菌专业合作社打工的王姓村民深有感触地说。

  走进村中的生态养羊场,羊儿们正在圈舍内吃着饲料。温金锋向记者介绍:“羊场运行中,现代化设备的运用,减少了人力的投入,平时只需要几个人管理就可以了。但在羊出栏的时候,就雇佣村民来工作。这个养羊场年存栏2000只,年出栏4000只,饲料需求量大,因此,还可以带动100多户村民种植玉米。”在他的脑海里,有“颜”又有“值”才是东陈村最好的样子。

  让古村破“茧”再腾飞

  穿街过巷,跟随着李逢华的脚步,拐进一处带有“福”字砖雕影壁的院落,这里的六宅院和八宅院已完成修复,麒麟照壁上栩栩如生的砖雕画,阁楼廊柱上做工精致的木雕品,随处可见蕴含的文化气息。据悉,2019年以来,住建部批复的古院落修复已开始施工,东陈村正在一步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近年来,东陈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取经,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到2014年期间,完成了美丽乡村、文化广场、仿古文化一条街建设;2016年,被住建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获得一张宝贵的国字号“名片”;今年5月东陈村被纳入我市“三横·三纵”精品旅游线路;东陈村正加快推进3A级旅游景区建设,窑洞民宿、生态采摘等旅游业态将成为新的发展特色,未来将会成为浮山全域旅游的示范点……伴随着一次次旅游发展,东陈村知名度越来越高。

  11月23日,中国传统村落标志牌在东陈村挂牌,自此该村将更好地借助“中国传统村落”这张“名片”,传播东陈魅力,这也标志着从历史里走来的“晋南重镇”,将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山乐水乐人更乐,我们怎么能不高兴,嘴里唱着嗨嗨哟,小康路上不停脚……”听着李逢华的顺口溜,记者看到了东陈村的“新梦”正徐徐展开,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谱写乡村振兴新华章。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