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近日,记者走进汾西县和平镇申村,冷空气一遍遍吹过山垣田野,然而这座位于垣顶的小山村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感觉不到丝毫寒冷:新修的“四好农村路”泛着青灰,替代了“雨天两脚泥”的黄土路面;旱厕改造惠及全村488户,苍蝇横飞、臭气熏天的旱厕不见了踪影;作为汾西县的生活污水治理试点村庄,全村完成了三级沉淀池改造,雨水、生活污水全部实现了回收利用;垃圾车挨家挨户上门收集,大街小巷的生活垃圾已看不到踪影……
“我们申村这两年的变化,比过去几十年都要大。幸福的好日子来了,老百姓都高兴着呢。”村委会主任辛青平感动地说。
从坎坷泥泞到结实平坦
“我们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村,也是文明村。”谈及家乡,辛青平的言辞间满是自豪:“周边几个村子,只有我们村安装了路灯;全村2000多亩地,没有一块儿撂荒;种植的300多亩中药材,使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以前,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村里的路不太好。现在,路的问题也解决了。”辛青平说。申村的地形西高东低,主干道穿村而过、一路下坡。由于路面硬化不彻底,晴天还好,一到雨天处处泥泞,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前段时间,‘四好农村路’修到了我们村。虽然天气已经冷得让人不想出门,但那几天村子里热闹极了。”辛青平说,老百姓纷纷走出家门,有的去看修路,一看就是一整天;有的主动去帮忙,既不怕冷也不怕脏;有的守在路边,就为提醒大家不要踩还没凝固的路面……
记者看到,新修好的道路厚度约15厘米,平展展的路面沿着地形一路向下,串起了一条条小胡同。
从臭气熏天到干净卫生
旱厕改造,给申村带来了另一个大变化。
“曾经的厕所污浊不堪、臭气熏天。”辛青平说,2018年开始,镇政府下发通知,开始对申村进行旱厕改造。
“在厕所里挖个坑、放个桶,就能没臭味了?粪池子满了咋办?”改厕初期,抱有诸多顾虑的村民大多处于观望状态。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村“两委”干部带头改。改造完毕的“样板”厕所地面整洁、毫无异味,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参观”的村民。
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纷纷找到村干部要求改厕。
“我们这儿有个风俗,动厕所只能在清明节当天。大家为了改厕,甚至打破了这个几百年的风俗。”辛青平说,一年多的时间里,申村488户村民全部完成了旱厕改造。
“改造后的厕所用起来比以前方便多了。”村民庞虎龙说,“政府出钱,老百姓受益,这是一件大好事。”
在实施旱厕改造的基础上,县有关部门给村里配备了一辆吸污车,投资修建了一座化粪池,由村里安排专人收集粪污。如今,谁家厕所的密封粪池满了,只用打个电话,或者给村干部说一声,就有人专程上门处理。
从肆意横流到全部利用
“我们这儿缺水,以前用一吨水就得7元钱。后来,县里给我们村打了深井,水费降到一吨4元。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有小菜园,可大伙儿都舍不得浇地。”村民郭李虎说,“现在好了,政府给我们建起了三级沉淀池,雨水、污水都能回收利用,再也不用发愁小菜园的用水了,既节约了用水,还节省了开支。”
三级沉淀池是汾西县为解决农村生活污水问题,以全县4个村为试点实施的分散式污水治理方式,申村是第一个试点村。
村民庞国平家的院子里,刚刚建好的三级沉淀池里已经蓄满了一池水,记者在这里亲眼见证了这池水“由浊变清”的过程:入水口的池中尚是黑灰色,经过三个混凝土池子的沉淀澄清,进入最后的池中时,水已经明显清澈。
庞国平告诉记者:“我们把院子、厨房、洗澡间里的下水道合在一起,出口放在三级沉淀池,能把雨水、洗澡水、刷锅水全都收集起来,沉淀后的水可以用来喂猪、喂羊、浇小菜园儿,特别方便。”
“全村沉淀池建设已经到了收尾阶段,大多数家户已经建好了池子,只要安装上水泥盖板就大功告成了。”辛青平说,三级沉淀池不仅解决了污水收集利用的难题,更解决了污水直排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村里的环境变得更好了。
发生在身边的变化,让申村人由衷感到高兴。他们正伸开臂膀,拥抱这崭新的幸福生活。
记者 柴云祥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