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我市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攻坚期全市17个县(市、区)中有10个贫困县,全部位于吕梁山、燕山-太行山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中:有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个省级贫困县,7个非贫困县都有扶贫任务,永和、大宁两县为省级深度贫困县。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也是投入力度最大、减贫人口最多、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史无前例、前所未有。
脱贫路上 一个不少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持续强化“军令状”“交总账”意识,高位推进,高压传导,高密度安排部署,扛牢攻坚责任,落实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交出了脱贫攻坚的亮丽答卷。
到2020年底,我市如期实现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个非贫困县整体脱贫,6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全市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7.45%降为零,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0005元增长到2020年的13782元,增长37.8%。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在促进全市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我市紧盯任务目标不放松,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成色显著提升。始终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及时查漏补缺、补短强弱、动态保障。社会保障兜牢了民生底线。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分5次提标,全市平均标准由2611元/人/年提高至5306元/人/年,救助低保对象647.02万人次,累计支出21.87亿元。救助特困供养人员55.9万人次,支出4.14亿元。教育扶贫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大力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0个贫困县“改薄工程”全面完成。加大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教育资助力度,五年共下拨各类资助资金4.7亿元,资助36.2万人次,确保了应助尽助。健康扶贫遏制了因病致贫。全面落实“三保险三救助”政策,全市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参保率达到100%。认真落实贫困人口医保“136”政策,综合保障率达到92.1%,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双签约”实现了应签尽签。危房改造改善了居住条件。下达补助资金1.8亿元,17837户危房改造任务全部竣工。饮水安全得到了巩固提升。投入资金8.7亿元,18.7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
脱贫攻坚期间,我市涌现出了不少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特色亮点。吉县苹果、隰县梨产业均实现了“五个80%”(面积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专业村占到了行政村的80%以上,果农占到了农民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到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贫困群众依靠果业脱贫的达80%以上)。2020年全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现场推进会在我市隰县、永和、大宁3县成功举办。大宁县创新实施的“购买式造林”模式得到了中央认可,并在全国推广。蒲县的“道德银行”和“三零单位”创建做法得到省委书记楼阳生的充分肯定,在全省全市进行了推广。隰县健康扶贫工作获得全国表彰,并被评定为全国“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我市探索创新的光伏扶贫模式被原国务院扶贫办列为新时期实施精准扶贫的“十大工程”之一,在全国全面推广。
高位推进 压实责任
市委、市政府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每年都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以及综合性会议、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持续保持了高位推动、高频督办、高效落实的良好态势。
在实际工作中,我市实行脱贫攻坚“双组长”负责制,坚持“四级书记抓脱贫”,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先后出台了《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坚决打赢全市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激励扶贫干部担当作为实行容错纠错的八条措施》等重要文件,保障了脱贫攻坚的顺利推进。容错纠错八条措施,得到了原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肯定。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部署要求,第一时间出台了《全市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工作的若干措施》,千方百计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充分发挥制度机制作用,倒逼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创新构建了脱贫攻坚目标责任和工作落实“两个体系”,实行“五清单两标准一档案”“周例会月报告季总结”制度,建立督办催办、每周快报机制,靶向推进了重点工作和问题整改步伐。各县(市、区)制定了“两表两清单”,使各项工作落实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突出特色 打造亮点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因地制宜、聚焦精准、突出特色、多向发力,脱贫攻坚工作亮点频现。
以产业扶贫强基固本,带贫益贫机制不断完善。我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根本之举,以沿黄、太岳、沿汾“三大板块”为依托、园区建设为载体、“十大产业集群”为重点,大力发展水果、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构建“1+X”产业扶贫支撑体系,“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效益凸显。产业扶贫带动贫困人口26.7万人,占到贫困人口总数的98.6%以上,662个贫困村实现“五有”全覆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均增收3125元。同时,大力推进“五进十销”消费扶贫,全市152家企业认定扶贫产品544个,销售金额12.2亿元,带贫3.2万人。
开展“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就业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制定出台《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免费职业培训》《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打造“临汾技工”品牌》等实施方案,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六个十”工程,积极开展“订单式”“菜单式”“项目制”培训,全力打造“临汾技工”劳务品牌。累计培训贫困群众20.2万人次,贫困群众持证率达到44.57%,襄汾晋襄酥烧饼、浮山厨师、蒲县柳编、曲沃手工编织、华翔工匠等劳务品牌持续叫响,真正实现了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
生态扶贫添财添彩,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大宁县创新实施购买式造林新模式,全县组建贫困户占80%的造林专业合作社37个,完成造林21.7万亩,参与群众获得劳务收入累计6573万元,带动贫困群众1.7万人摆脱贫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作出批示,省委书记楼阳生,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武亲临指导并给予充分肯定,央视新闻联播、山西新闻联播、《求是》杂志等多次报道。通过大力实施生态扶贫“五个一批”工程,10个贫困县成立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220个,贫困社员5858人,占社员总数的71.66%,完成造林165.7万亩;贫困护林员3288人,占管护员总数的62.3%;退耕还林51.6万亩,实施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27.2万亩,打赢了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光伏扶贫助力增收,照亮贫困农民“新钱景”。我市坚持把光伏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亮点工程”,大力推行以村级电站为主、户用电站和集中式地面电站为补充的光伏扶贫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开创了产业扶贫的新模式。五年来,全市光伏扶贫项目总投资34.6亿元,建设电站5716座,规模426.8兆瓦,其中:集中电站12座,规模280兆瓦;村级(联村)电站850座,规模119.4兆瓦;户用电站4854座,规模27.4兆瓦。全市村级电站累计发电4.2亿度,累计收益3.82亿元。
多措并举 做足成色
为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我市多措并举、尽锐出战、干群齐心、合力攻坚,确保脱贫攻坚质量高、成色足。
加大投入力度,效益充分发挥。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每年均实现“双增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形成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坚持“项目为王”,五年来实施扶贫项目9878个,总投资114.6亿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6.6亿元,带动贫困户5.3万户,户均累计增收4.9万元。强化规范扶贫资金资产管理,出台《关于加强全市扶贫资产规范管理的实施意见》,推广了永和的典型经验,全市扶贫资金资产管理更加规范。
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整村提升工程改善了村容村貌。我市在605个贫困村投资30.2亿元实施6055个扶贫项目,进一步补齐贫困村基础设施短板。交通扶贫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建设“四好农村公路”9800公里,17个县(市、区)151个乡镇2112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和通客车。电力扶贫点亮了脱贫路。实施贫困地区电网升级改造专项工程192项,实现了村村通动力电。网络扶贫拓宽了致富路。大力实施信息通信“网络扶贫”攻坚工程,实现全市行政村光纤、4G村村通。电商培训累计6万多人次,孵化网商3294个,实现网络销售收入5亿多元。文化扶贫奏响了新乐章。10个贫困县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国脱贫攻坚优秀题材剧目蒲剧《春暖蒲子山》在线全国展演。
大规模实施易地搬迁,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我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搬迁安置和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整村搬迁为重点,突出风貌特色,“六环联动”闭环推进。总投资22.9亿元,建设集中安置点345个,建(购)安置住房16364套,易地扶贫搬迁入住4956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792户41265人,同步搬迁2800户8300人,整体搬迁深度贫困自然村299个。
扶志扶智激发动力,贫困群众精气神全面提振。我市出台了《开展精神扶贫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的指导意见》,大力开展“孝亲敬老”等六大行动,有效激发了干部群众的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特别是蒲县“道德银行”典型经验入选全国优秀扶贫案例,省委书记楼阳生给予充分肯定,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媒体广泛报道,营造了“向上向善向好”的良好氛围。
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强弱项。我市始终把问题导向作为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把问题整改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紧盯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推动工作。通过进村入户发现问题,追根溯源研究问题,抓住症结整改问题,从严从实解决问题,以问题的真改实改带动整体工作的全面提升,确保了问题解决在决战过程中。同时,出台防控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八大风险专项行动方案,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工作,严防小概率事件影响脱贫攻坚全局。
扎实开展驻村帮扶,贫困群众广泛认可。我市坚持把最强的人选派到脱贫攻坚主战场,先后选派5批次、2151人次“第一书记”、7942人次驻村工作队员驻村帮扶。扎实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六大行动”22项主题活动,大幅提升了帮扶工作群众认可度。在全省率先研发了干部驻村帮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干部驻村帮扶精准管理。聚焦剩余脱贫任务、失学辍学问题等“十个清零”,广大驻村干部走访贫困户9.6万户,解决问题1600余个。大力实施“强书记”工程,在全省率先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返乡进村任职行动,从市县乡机关选派712名干部到381个行政村任职,有效提升了农村党组织战斗力。强化干部培训,全市累计举办各类培训1.8万班次,培训帮扶干部52.3万人次,做到了培训全覆盖。关爱扶贫干部,市县两级累计提拔使用优秀驻村干部2396人次,树立了鲜明的用人导向。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我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和要求,继续发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逐步实现全市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记者 郑晓军 张春茂 通讯员 赵景华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