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河沄村: 小草莓带来红火日子

2021-08-27 09:17:2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初秋时节,走进翼城县南唐乡河沄村,整齐划一的草莓大棚映入眼帘。棚内,一棵棵新栽植的草莓苗被浇灌后正在舒展、成长。在这里,草莓种植产业风生水起,家家种大棚、户户有草莓,草莓已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

  今年39岁的丁沛沛白天和家人一起栽种草莓,晚上还在大棚里给草莓浇水。“不觉得累吗?”面对笔者的提问,丁沛沛却微微一笑:“我们家已经连续种植草莓十多年了,目前种了6亩多草莓,每亩年收入有四五万元。数钱时的高兴劲儿能驱散所有的劳累和烦恼。”说着,她又严肃了起来:“不花费力气哪能有好收成?再说,现在农业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大棚用的是自动卷帘机,棚内用的是滴灌技术,村里好多人都不用外出打工,在家种草莓,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河沄村地处南唐垣下,有着丰富的地下水,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这里种植的草莓、西瓜、甜瓜等水果口感好、含糖量高,特别是草莓中的钙含量也远高于其他地方。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不仅全村家家户户种植草莓,而且发展到去邻近村承包土地种植草莓,河沄村现已成为翼城县最大的草莓种植基地,这里产出的草莓个头大、品质优,销往临汾、长治、晋城及陕西省等地。

  “种植草莓虽然辛苦,但是收益还是可观的,通过种植草莓,全家人不仅住上了楼房,还开上了小轿车”。草莓种植户周美亮说,以前家里不富裕,2007年起,他将家里的8亩地都种上了草莓,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由于露天草莓产量低,20多年前,村里一批有想法的人,一改靠天吃饭的传统思想,率先把草莓搬进“温室”。产量高了,效益才能上去,为进一步提升草莓产量,河沄村村民多年来不断外出学习技术和管理,草莓的产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周美亮指着地里的大棚说:“现在的温室大棚是最先进的棚了,外面一层钢架,里头一层钢架,拉风口、上膜都是自动化,种植环境好了,病虫害自然就少了。”

  “草莓带来的收益让村民们个个干劲儿十足,如今,村民生活节奏快了,喝闲酒、打牌的少了,大家聊得最多的是草莓。”说这话的是河沄村党支部书记孟玉玲。20多年前,她嫁到河沄村,是亲人和乡亲们从贫苦一步步走向小康的见证者,她对这方热土充满了敬畏和热爱。

  在和孟玉玲的交谈中笔者得知,“河云草莓”远近闻名,但近几年在种植上死苗现象多发;品种上,改良进度慢;销售上,单打独斗,销售方式单一;而村民在思想上,安于现状,草莓产业发展也陷入了瓶颈。为了改变现状,提高草莓效益,孟玉玲想方设法利用优越的水资源条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化草莓种植。在她的组织下,村里举办了草莓种植技术培训班,引进科普惠农“流翔高钙”系列发明专利技术,并组织54户村民成立了翼城县河云高钙草莓专业种植合作社,通过对接县邮政储蓄银行,协调农业担保贷和农民自主创业担保贷共计700余万元,为河沄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为拓宽销售渠道、增加销售收入,蹚出河沄草莓品牌化销售路子,今年上半年的草莓销售中,孟玉玲组织村民将精心设计、小份包装后的草莓,销往太原菜多多及晋东南美团电商平台,不仅解决了阴雨天草莓无法销售的问题,还提高了草莓销售单价。目前,每天销售草莓万余份,销售额近10万元。

  多年来,全村已经累计连片发展草莓种植面积1200余亩,从事草莓产业村民268户。目前,草莓年产量达600万斤,产值3000万元,已成为河沄村支柱产业,现在村内草莓和樱桃大棚还在持续建设当中。

  小草莓,大产业。如今,河沄村村民通过种植草莓红了日子,鼓了腰包。谈到未来,孟玉玲信心满满:“我们将在创新发展模式上下功夫、做文章,试行‘莓+菜’间作、‘莓+粮’间作,提升果农管理水平和草莓品质;最大限度发挥产业潜能,探索草莓干、草莓酱等产品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乡村振兴,让村民可持续增收。”(宋榜娟)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