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场历时两年半的深度决战,一个想要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朴实愿望,让4个乡镇54个自然村1979户6124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家——汾西县府底小区。
府底小区是全市最大的移民搬迁安置点,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小区群众生活怎么样?小区服务好不好?后续帮扶跟不跟得上?这些都是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带着疑问和好奇,记者走进了府底小区。
处暑过后,白天在小区休闲广场活动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踩着滑板车恣意奔跑的儿童、篮球场上挥汗如雨的少年、长条凳上聊天休憩的老人……一幅岁月静好的幸福画面跃然眼前。
“赵大夫,给我量量血压。”穿过休闲广场来到党群服务中心一层西侧的卫生室,记者遇到了73岁的刘桂香老人。
“血压好着哩,平常注意饮食,多休息,保持心情愉快。”卫生室医生赵记梅对老人嘱咐道。
刘桂香笑着应和着,得知记者来意,她赶忙向记者介绍:“咱这卫生室量血压、测血糖都不花钱,我有啥头疼脑热不舒服就来找赵大夫,她心眼好,对我们老人很有耐心。”
记者看到,占地152平方米的府底小区卫生室内,有药房、诊断室、治疗室、输液大厅等功能分区,配备了电磁波治疗器、健康一体机等设备。赵记梅告诉记者:“卫生室可以满足小区居民基本医疗需求,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诊疗服务。”
临近中午,出了卫生室,循着阵阵饭香,记者来到位于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日间照料中心,这里每天中午为小区8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午餐。
周一:馒头、炒菜;周二:焖面、小米粥;周三:包子、小菜……在日间照料中心餐厅进门处的墙壁上,记者看到了一周的菜谱,该中心负责人程小建介绍:“这是这周的菜谱,下周还会有调整,我们要保证老人们每周吃的饭菜都不重样。”
不到12点,老人们陆续走进餐厅,厨师卫贵明赶紧把刚出锅还冒着热气的馒头端上了桌,紧接着将一碗碗炖菜依次端到老人们面前。“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我们住在这里真享福呀!”85岁的吴亮香老人,是一名有着53年党龄的老党员,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直竖大拇指。
“我想给大家唱首歌,表达我的心情。”看到其他老人踊跃接受采访,84岁的刘九黄老人自告奋勇,当即唱了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老人说,13年前,享受国家的医疗政策,自己没花一分钱就治好了白内障,现在穿针引线的活都干得了,如今又吃上了免费饭,晚年生活过得很幸福。
看着老人们的主食快吃完了,卫贵明把提前晾好的米汤端了上来,“端太早怕老人烫着,晾太凉怕老人肠胃受不了,所以,我们要掌握好温度。”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对老人的细心照料都体现在细节里。
程小建介绍,府底小区日间照料中心分为两部分,除了餐厅、厨房之外,还设有一间休息室,老人们在饭前饭后可以在休息室喝喝茶、下下棋。
如何让搬迁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后续帮扶是关键。
采访当天下午,在府底小区扶贫车间,一堂有理论、有实操的中式面点课正在进行。金凤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侯华静告诉记者,小区居民参加社区和人社部门组织的面点师培训课程结业后,可以拿到一张面点师资格证书。这张证书也成为许多社区居民外出务工的“敲门砖”。
“一直想出去打工,可咱没有一技之长,趁这次学习机会,拿到了面点师证书,出门打工咱心里也有底气。”时隔数年再次走进课堂,33岁的程娟娟学习起来格外认真,笔记本上整整齐齐地记录着各种面食的配比和做法。
自府底小区居民搬迁入住以来,汾西县积极落实各类就业扶贫政策和搬迁后续帮扶措施。2019年11月,投资402.75万元配套建成24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去年5月,小区所属的金凤社区管理委员会与安徽一家防水用品公司签订协议,出租800平方米扶贫车间,用于生产加工雨衣、帐篷等用品。今年,又陆续有新的企业入驻扶贫车间,让扶贫车间真正发挥后续帮扶和带动居民就近就业的作用。
“我们还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在县城从事环卫、绿化、保洁等工作,解决了455人的就业问题。通过开展技能培训,介绍小区2100余人外出务工,实现了有劳动力的搬迁户每户有一人就业的目标。”金凤社区党支部书记任红建介绍。
曾经的府底小区,因“贫”而建,因“扶”而设。
如今,再提到这里,她的代名词是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就医不愁、入学就近、出行便利,是居民满满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记者 李卫红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