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县道教村:红火产业“燃起”火红日子

2021-09-24 08:56:2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秋日的道教村,远远望去,整个村庄被青翠的山岚环抱着,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乡村道路宽广整洁,青瓦白墙错落分布,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位于大宁县曲峨镇道教村党员远程教育广场旁的电商直播室内,当地生产的特色农产品包装整齐地摆放在直播平台上。“这些都是我们村的‘卫道缘品’农产品,涵盖蘑菇、苹果、红薯干粉、小杂粮等20多个品种。”道教村村委会主任房华介绍,“农产品由村里的扶贫车间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然后统一销往我市及省外各地。”

  2018年9月,在国家卫健委暖心项目资金和大宁县扶贫资金的共同支持下,道教村集体合作社建成了“卫道缘品”农产品加工扶贫车间。在扶贫车间建设过程中,该村注册了“卫道缘品”商标品牌,建成了微店等电商销售平台,并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将车间承包给合作社,由合作社风险自担。同时,合作社以市场价格收购村民种植的农作物,雇佣村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工生产。

  村民房志玲、房小龙一直没有稳定工作,收入微薄,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得知村里开始建设农产品加工扶贫车间后,他们与房华一起承包车间,组建了大宁县创青农林专业合作社。没资金,就通过自筹、贷款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70余万元;没技术,就主动前往隰县学习成熟的生产加工技术;没管理经验,就出去考察学习、慢慢摸索……

  村民李会清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靠在村务农维持生计,当车间建成以后,便来到这里工作。“我利用农闲时间在车间工作,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增加了家庭收入,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了。”李会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村委会的支持和房华等人的努力下,大宁县创青农林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集生产、销售、加工为一体的企业。合作社立足本地市场,通过电商销售平台,线上线下互动推广,累计销售额达200余万元,村集体创收6万余元,11户参加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收入突破10万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随着车间渐渐走向正轨,为推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拓宽村民增收渠道,道教村“两委”多次外出考察,决定在原有种植经济作物的基础上,发展香菇产业。

  “一方面是因为道教村的地理优势,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适宜种植香菇,同时距离县城近,交通便利,销量能够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县政府、县农业农村部门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支持,一座香菇大棚可以种植15000只菌棒,一只菌棒5元左右,县农业农村部门每只补贴4元,并且以每年递减式补贴为乡亲们保驾护航,这大大增强了我们村发展香菇产业的信心。”该村党支部书记贺鑫向记者讲起了发展香菇产业的缘由。

  2019年8月,道教村流转土地40余亩,自建了10座日光温室大棚,重点发展特色香菇集体产业。香菇产业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户只需每年向村集体缴纳5000元,就可以承包大棚,并且务工人员大多是村里的脱贫户。

  今年已经65岁的村民房双福是道教村的退休教师,得知村里组建香菇产业大棚后,便立即报名承包了3座大棚。“退休以后,我闲暇时间很多,便想着发展其他产业增收致富,同时也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就马上报名承包了大棚。”房双福笑着说,“我们在种植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技术难题,村里便从翼城县请来相关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经过近3年发展,房双福所承包的3座大棚均已实现丰产丰收。“今年香菇已经收了两茬了,冬季还可以再收两茬,产量好着哩。”房双福布满皱纹的脸上,藏不住幸福的笑容,“除了退休工资外,通过种植大棚香菇,一年还能再增收四五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小香菇带动大产业。目前,道教村组建的10座香菇产业大棚均实现丰产丰收,辐射带动全村30余户70余人增收20余万元,成为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下一步,我们将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香菇产业,通过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发展香菇产业深加工,打造集香菇采摘、晾晒、烘干、包装和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增加香菇产品附加值,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贺鑫对道教村香菇产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如今的道教村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百姓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

  记者 王鹏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