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南坛村何林明:我要为乡亲们放一辈子电影

2021-06-16 09:15:5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霍州市南坛村68岁的村民何林明最近特别忙,自从他家的小院被霍州市定为“党史学习教育50+教学点”后,就迎接了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学习的团体。6月以来,他已经义务为大家放映“红色电影”6场,观看人数近200余人。

  6月12日,何林明又像往常一样,调整好白色幕布、打开放映机、上好胶片,伴随着“哒哒哒”的影机转动声,电影开演了。放映的时候,何林明神情专注,他说:“放映电影是我热爱的事情,已经做了40多年了,只要大家爱看,我愿意为乡亲们放一辈子电影。”

  何林明从小就喜欢看“红色电影”,少年时经常跟着县电影队下乡。1975年,他成为城关镇电影队的一名放映员。从此,他与放映机为伴,足迹遍布200多个村庄。他送科技到农户、送文化进农村,成为农民的知心朋友,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村电影放映员、全省电影发行放映先进工作者、全市十佳放映员、霍州市首届道德模范等。

  热爱放映 再苦再累也值得

  何林明从小就是个电影迷,常常跟在本村放映员韦师傅身后,端水递线,搬凳子拿手电,只要能跟着放电影,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愿意干。时间久了,韦师傅也会带着他翻梁越沟去村子里放电影,但他从不要一分钱的报酬。正是这份坚持和热爱,何林明被正式调进城关镇电影队,从此他便一头扎进电影事业中,一干就是几十年。

  随着时代变迁,电视、电脑等互联网技术冲击着传统的电影放映市场,许多放映员纷纷改行,但何林明却一直坚守在电影事业中,他在放映期间,还义务为乡亲们放映科教片和故事片2000余场。国家公益电影放映时期,电影已升级为数字播放,需要完成25个村每年每村12场的放映任务,何林明一个人、一辆摩托车,载着80公斤重的放映设备,跑遍了霍州的村村落落,每年放映达300场。

  何林明对电影放映的执着和投入,占据了他太多的精力,加上微薄的收入和在义务放映时的投入,使他并不富裕的家庭更是捉襟见肘。何林明便挤出时间自己种地卖菜,当小工、做木工,咬紧牙关,白天干活、晚上放映,为的就是能坚持自己热爱的放映工作。他常常说:“只要能把优秀的影片送到乡亲们中间,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退休不退岗 坚守公益放映梦

  从18岁青春少年到鬓角斑白的花甲老人,退休后的何林明在做过心脏支架手术后,仍难以割舍对露天电影的热爱,身体稍有恢复,就用个人投资购买的数字电影机义务为大家放映电影,继续走在公益放映路上。

  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何林明这几年每次外出放电影都需要家人的帮助。从老伴到儿子儿媳,再到孙子孙女,都用行动支持着他的公益放映事业。如果离家近,他会自己用小车推着设备;如果是在离家较远的地方,他会骑摩托车,仅仅是设备托运就可能需要几个来回。

  农忙时节,何林明因时制宜放映科教片,帮助农民学科技、搞创收。寒暑假,何林明会加映一些有关学生安全、国防教育、计生宣教等的影片。特别是在清明节,何林明都会去霍州南塔烈士陵园,免费为来客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连续放映半个月,他说:“在爱国教育基地放映爱国教育影片,最能激发爱国热情,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了解历史。”

  自2017年开始,在霍州市的广场上、鼓楼下、在南环办各个村,何林明公益放映党建爱国影片共计600多场,近10万人次观看。“每次放映电影,都有一种满足感,观众越多,我就越高兴。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让一部部观众喜爱的影片,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已经68岁的何林明,对义务放映愈加热爱。

  初心不改 用一生践一诺

  何林明的父母都是解放军战士,他从小就喜欢听父母讲革命年代的故事。长在红旗下,永远跟党走,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根植于何林明心中不变的信念。

  每一次放映《上甘岭》《红岩》《雷锋》《英雄儿女》等经典“红色电影”,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总能深深感染着观众,同时也激励着何林明。抱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2014年,何林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只要乡亲们喜欢看,我愿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何林明从入党那一刻起,就下定决心用一生去践行自己的承诺。他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把党的温暖和惠民电影送到千家万户,使乡亲们看电影受教育、学知识、学技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要义务放映100场‘红色电影’为党献礼。”何林明说道。

  记者 景文婷 贺建飞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