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共产党员、永和县冯家山村村民冯智水:“当代愚公” 矢志不移

2021-08-14 09:19:0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冯岩沟,黄土高原万千褶皱里一条“S”形的深沟,本没有名。

  它的得名,与有“当代愚公”之称的冯智水不无关系。

  今年72岁的冯智水是永和县望海寺乡冯家山村村民,40多年来,他扎根村外这条岩石、荆棘遍布的荒沟进行小流域治理,用心血和汗水换来了绿树掩映、花果飘香。

  ■ 荒沟的蜕变

  植被稀少、岩石裸露、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黄土高原腹地的生态特点,同样是冯家山村的真实写照。

  1978年,年近而立的冯智水读报时注意到一则关于我省小流域治理的新闻。彼时,冯家山可耕作的土地已养活不了日益增长的人口,而开垦新土地无疑成了出路。当众人还在观望时,冯智水经过四处巡查后,用10元钱承包了村外荒沟内一片废弃的菜地。

  “智水,你买的荒沟没有路,就是种下粮食,步行五里路往上背呀?看把你熬得趴不下才怪哩!”村民们半开玩笑地提醒。

  “我会修路啊!”劲头十足的他回答。

  “都是石崖,你修路?咱打赌,你要是修通路,我给你几百块钱。”村民们打趣道。

  “我要是修不通下沟的路,死不瞑目。这条路我非修通不行!”他拍着胸脯说。

  …………

  冯智水有股永不服输、永不言弃的倔强劲儿。自那时起,他除了侍弄村里自家8口人的耕地,还利用冬春农闲治理荒沟,修路,栽树。

  路,需要在山崖上开凿,危险不说,工程量浩大,谈何容易?那时没有任何机械化工具,在石头遍地的沟底栽树同样难上加难。但,这些没能使冯智水退缩,他在依山就势修路的同时,还在沟底规划了一亩地挖25个鱼鳞坑,用以栽植柏树和枣树。

  对于冯智水来说,一双手是劳动的本钱,一把洋镐、一把镢头、一把铁锹则是他的劳动工具。脚下,山路在日积月累的开掘中向前推进;沟底,鱼鳞坑在日复一日的刨挖中慢慢增多,“好挖点的坑一天能挖三个,不好挖的一个坑就得挖一天”。

  终于,五个冬春过后的景象折服了众人:一条蜿蜒于山崖上的土石路宛若天路,连接着沟底;一棵棵身姿挺拔的柏树、一株株硕果累累的枣树,尤其作为栖身之所的两孔石窑的建成,更增添了这条被冯智水称为“冯岩沟”的生机。

  转眼到了1994年,冯岩沟已渐成气候,“一年光红枣就能打三四千斤。”冯智水自豪地回忆。

  当年,永和县为了加速小流域治理,决定在全县拍卖“四荒”使用权。消息传来,一些村民又说起了风凉话:“肯定是县里花的没钱了,到村里敛钱。”但冯智水并不这样认为,相反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合理开发利用“四荒”的契机,是政府在给农民吃“定心丸”。于是,他一口气拍下了冯岩沟周边的100亩荒山、荒坡、荒沟、荒滩,并在全县召开的现场会上公开表态发言:“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搞小流域治理!”

  问及当初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表态,冯智水解释说:“人人靠国家,国家靠何人?我是农民,劳动就是我的本分。”

  也是这一年,自称“浪子”的冯智水入了党,后来成为冯家山村党支部副书记。

  ■ “土都是亲的”

  立秋时节,峰石突兀的冯岩沟松柏森郁。沟底,翠绿的枣叶下,一颗颗枣子正在茁壮成长。

  轻风拂来,山间松涛阵阵,沟内幽香四溢。循香望去,一簇簇的嫩花椒正缀满枝头……

  耳闻目睹着这一切,记者不禁问:“这么多年守着这条沟,您感到过寂寞吗?”

  “不寂寞!扎根在这里,土都是亲的。”冯智水的回答令人动容。这大概是辛勤耕耘后才会有的感悟!

  2010年10月的一天,在新疆跑运输的三儿子回到了村里。“爸,给你在新疆找到一份好干的,活不重,管吃管住,一个月能挣三千多块钱。咱这冯岩沟里一年的收入超不过一万块,还熬死熬活的……”儿子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再加上老伴的劝说,使冯智水勉强点了头。

  第二天天不亮,冯智水就跟着儿子动身上了路,可赶到乡里时后悔了。“我心想自个儿就这么走了,等过几年回来,地荒了、树死了、路坏了,几十年的工夫还不就白费了?坚决不能走!”冯智水回忆,在返回村里的路上,他下定了决心:这辈子就守着冯岩沟,“活着干,死了算”。

  正是凭着这样的决心和韧劲儿,冯智水四十多年如一日地治理小流域,使冯岩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他赢得了“当代愚公”的敬称。

  荣誉纷至沓来,冯智水愈加清醒,“离开党,离开好政策,要搞好小流域治理根本不可能。”他动情地说,“加入了党组织后,我才知道了怎么做人、做个什么人。”

  冯智水没有违背誓言。作为先行者,当冯家山村决定大力发展红枣产业时,早已熟稔嫁接技术的他深入田间地头,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倾囊相授。为了带动更多村民栽种枣树、花椒,每年他都会义务为村民提供优质红枣接枝万余条、花椒树苗万余株。

  2000年,由于资金短缺,冯家山村农网改造中途停工3个月,又是身为村干部的冯智水第一时间站了出来,无偿用自己的小流域基地作抵押,解决了资金问题,使农网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 古稀学员的宏图

  冯智水常说,人就是要有不服输、不服老的精神,那样才能干出点事儿。

  鲜有人知的是,眼前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65岁时学骑摩托车、70岁时学开机动三轮车,去年12月份还前往山西农谷农民职业培训学校参加了高素质农民培训学习。

  提及这次培训,冯智水诙谐一笑:“险些去不成。”

  那天,来到永和县接收学生的老师一看他的身份证傻了眼,“1949年生人,超龄了。不能上车!”原来,校方规定只招收年龄在60岁以下的学员。

  准备一同前往太谷参加培训的学员们见状说:“老冯是我们的致富带头人,他不去我们也不去了……”

  父老乡亲的“要挟”,加上县领导的及时沟通,使冯智水如愿以偿地上了车。在随后为期10天的培训中,他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如饥似渴地涉猎农业技术。或许是感佩于这种学习精神,结业典礼时,校方领导将他请上主席台说:“老冯,我们学校的大门永远为你开着,你有问题随时来。”

  “您都七十多岁了,去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面对记者的疑问,冯智水说自己做了一辈子农民,虽然总结了不少经验,但需要系统地学习梳理。实际上,他有着更为长远的盘算。

  不可否认的是,不服老的冯智水终究还是老了,岁月在他额头上留下的一道道皱纹,如同黄土高原的褶皱一样又深又长。特别是老伴患上脑梗后,他去冯岩沟的时间越来越少,“希望等儿子回来接班时,我可以用掌握的农业技术给他当顾问”。

  驻足山崖之上,俯瞰“S”形沟内的郁郁葱葱,冯智水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心中的宏图:借助毗邻黄河、距乾坤湾景区不远的区位优势,在沟内引进果树新品种,可以搞观光采摘一体游,扩大冯家山村的影响力;待蓄水后,可以在沟内搞垂钓、漂流等水上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夕阳西下,云霞染天,冯智水憧憬着冯岩沟的未来,久久不愿离去。

  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