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继承他们的遗志,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精神……”近日,在乡宁县光华镇董光华烈士纪念馆,年过七旬的栗玉清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向参观人群讲述董光华烈士的革命故事。
眼前不足30平方米的展馆内,墙壁上悬挂着多张记载董光华烈士事迹的展板,房间里陈列着董光华烈士用过的几件旧物。这些来之不易的收藏对古稀之年的栗玉清和他的爱人来说,尤为珍贵。
今年75岁的栗玉清是一名退役军人,退休前任乡宁县残联理事长,爱人张秀英曾任乡宁县委统战部副部长。退休后,他们自掏腰包,屡次往返乡宁、万荣两地,只为搜寻有关抗战英雄的资料和故事,以建立董光华烈士纪念馆。
谈及建馆初衷,栗玉清说:“我们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是土生土长的光华人,小时候经常听父母和老师讲到光华镇镇名的来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许多乡宁人甚至光华人都不了解董光华烈士的故事,更不知道光华镇名字的来历。”
“没有抗日英烈,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烈不该被遗忘。”栗玉清回忆道,“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将每年9月30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的决定。纪念日当天,从新闻上看到社会各界都在举行纪念活动的场景,让我心潮澎湃,觉得董光华烈士的事迹也应该被传扬。”
情之所至,心向往之。和爱人商量后,2014年10月,栗玉清夫妇踏上了追寻董光华烈士足迹的道路,开始想方设法收集整理董光华烈士的相关资料。可当地的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略有偏差,除了记录董光华是今运城市万荣县人,其他未有详细记录,一时间,搜寻董光华烈士事迹的事情陷入困境。
“只要想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再难也要找到董光华烈士的详细资料。”栗玉清说。当年11月10日,他和爱人带着县民政局开具的介绍信和县党史办打印的资料,前往董光华烈士的家乡万荣县。时至今日,栗玉清依然清晰记得:“那天温度极低,风扬起的沙砾漫天飞旋,我们先后转了几趟车,花费7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爱人张秀英虽然身患糖尿病,但对烈士的情感让她暂时忘却身体上的不适。令人遗憾的是,他们花了三天时间去万荣县民政局及多个村子打听、寻找,依旧没有找到蛛丝马迹。无奈之下,他们写了一份“寻董光华烈士的故乡和亲人”的告示,送到了万荣县民政局、县党史办等多个单位,希望有所收获。
当天晚上返回乡宁县后,心有不甘的他们翻看着从万荣县搜集来的县报,当读到和董光华烈士仅有一字之差且事迹雷同的董贻光事迹后,他们初步认定董贻光和董光华或许是同一个人。这一晚,他俩激动地彻夜难眠。
为了验证这个来之不易的消息,次日一早,栗玉清夫妇又赶往乡宁县党史研究室,说明情况、进行验证,终于找到了相关史料。与此同时,他们又多次前往万荣县,找到了董光华烈士的侄儿董迎旗。深入交谈了解后,他们带着董光华烈士的照片、日记和读过的书籍等有关资料复印件满载而归。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栗玉清和爱人至今记忆犹新:“捧着厚厚的一沓资料,我们高兴地拥抱彼此,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获得了一手资料,栗玉清夫妇又马不停蹄为建立纪念馆做准备。他们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整理资料、照片。三年多的时间,为编撰烈士文选,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核对资料、一字又一字地甄辨错别字,生怕漏掉一个细节。无数个夜晚,有他们屈膝交谈的身影,有他们弯腰执笔的场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9月,在乡宁县光华镇尧西村委负责人刘晓斌的帮助下,董光华烈士纪念馆开馆。馆内,董光华烈士的照片、日记、碑记和其弟弟董贻璞的回忆录等18块展板,向人们诉说着19岁为国牺牲烈士的生平和英勇斗争的英雄故事,也展示着栗玉清夫妇为弘扬烈士精神、缅怀烈士功绩默默奉献的深切情怀。
“董光华烈士纪念馆建成了,但弘扬董光华烈士事迹的任务还没有结束。”如今,只要有时间,只要家里来了朋友,栗玉清夫妇都会带着他们前往董光华纪念馆去参观,向世人讲述董光华烈士的事迹。栗玉清动情地说:“英烈不该被淡忘,我们夫妻俩活到什么时候,就将烈士的故事讲到什么时候,将烈士的精神弘扬到什么时候。”
记者 闫璟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