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传奇大型系列采风活动纪实之一 ​发现法显

2021-08-04 09:22:1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东晋高僧法显,平阳武阳人,也就是今天的临汾市人。作为与鸠摩罗什、玄奘等齐名的佛学大师、翻译家、旅行家,他对中国及世界的贡献,已远远超越了宗教本身,其根据自己西行亲历所著的被誉为亚洲之光的《佛国记》,开创了中国人走出国门,与世界融合交流的先河,是一带一路最古老的文献。

  2019年,本报编委黄俊英被评为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优秀人才,并承担了省委宣传部下达的《法显与一带一路对当代山西经济文化发展影响》大型系列采风活动。两年来,尽管受疫情影响,采风活动多次受阻,但在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报社精心策划、全力以赴,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强有力的采风小组,沿当年东晋高僧法显所走过的路线,也就是今天的一带一路,进行了实地现场采访。并以媒体人的独有视角,还原当年大师的感受和经历,解读今天与大师结缘的这些城市的历史变迁。本报从即日起,将刊发“山西省‘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丝路传奇采风活动”系列报道,与此同时,本报融媒体矩阵、新闻网、微信微博等公众号将同步推送丝路传奇大型采风活动系列短视频,欢迎广大读者收听收看,踊跃跟评。

   


   

  65岁以后,我们还能干什么?

  诞生于平阳大地上的东晋高僧法显,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和答案。

  法显是谁?社会上知道其人的寥寥无几。

  但提起《西游记》,可谓家喻户晓。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一段真实的旅行经历,经过伟大的文学家吴承恩的妙笔生花,我们记住的只有唐三藏西天取经,四师徒伏妖降魔的故事和西行路上的风光无限,精彩绝伦。然而,神话毕竟只是神话,在当时的条件下,要走出国门,到达陌生的国度,其间经历的艰难险阻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让我们在记住孙悟空、猪八戒等虚构人物的同时,也记住唐代的玄奘大师,他不畏艰险立志西行到达印度求取真经的经历令人敬仰。

  其实人们不知道的是,早在玄奘之前200年,就有一位高僧以65岁高龄,用双脚丈量世界,并到达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诸国取回了经书戒律。更难得可贵的是,这位高僧把自己西行路上的所见所闻详实地记录下来,成为后来西行探索发现的行动指南。

  他就是法显,这部伟大的著作就是《佛国记》。他的西行路线就是今天的一带一路。

  关于法显,历史上留存的个人信息很少,打开《辞海》查阅“法显”词条,仅寥寥数语:法显,东晋旅行家,高僧,本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临汾县境)人。为求佛法,于公元399年西行取经,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前后十五年游历天竺、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耶婆提国(今印尼爪哇)。然后经南海、东海回国,于公元412年到青州牢山(今青岛崂山)登陆。是中国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留下记载的第一人。所著《佛国记》(又称《法显传》)是研究南亚各国古代史的重要资料。

  原来,在临汾灿若星河的杰出人物中,竟然还隐藏着这样一位对中国、对世界都作出极大贡献的古代先贤,他的经历充满传奇与精彩。于是,我们打开尘封的历史记忆,开始感受法显。

  临汾老汉 中国脊梁

  法显一生的高光时刻,始于65岁之后。

  公元399年,已在国内宗教界享有一席之地的法显,却时常为经卷残缺不全、法度模糊而苦恼,为此,他决定亲自到佛法发源地印度去看一看,原版的经书戒律究竟是什么?

  于是,在65岁高龄时,法显开始书写自己人生中最精彩的篇章,开启一生追求的新征程。

  于是,在65岁高龄时,法显舍弃京城长安的一世繁华,布衣草履,经河西走廊,跨葱岭、翻越帕米尔高原,跋涉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达佛教发源地印度,历时13载,在国外苦学梵文,终于取回真经,成为中国走出国门游学的第一人。

  他带回的经书戒律,至今仍为国内各大寺院和佛学院沿用。

  其所著《佛国记》被誉为“亚洲之光”。

  剑桥世界名人百科全书称,《佛国记》为中国最古老的游记文献。

  而一部《西游记》捧红的大唐高僧玄奘沿着他开辟的西行之路取经归来,也高度评价200年前自己的前辈:昔法显、智严亦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岂使高迹无踪,清风绝后?大丈夫会当继之。法显、智严犹能孤游天竺,而我安能坐致耶?

  著名学者、思想家梁启超认为: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书法家、佛学家赵朴初认为:西行中,最有成绩的是法显。法显不朽的“游记”和其他方面的成就,可能令人忽视他最初求律的动机和这方面的成就。

  英国学者、《佛国记》英译者萨缪—比尔: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即公元5世纪和7世纪,中国两位旅行家所做的关于印度佛学历史和地理的详细记录,是目前印度及其邻国现有梵文和巴利文著作所不能比拟的,这实在令我们震惊!

  日本汉学家足立喜六:《法显传》至其年代与事实之正确及记述之简洁明快亦远出于《大唐西域记》之上。西域探险家及印度佛迹调查者,尤为重视《法显传》,大有必携之指南针之概。

  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在具有长达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是首次完成了足以留存史册的大长征。无论是玄奘还是义净,对于其他许多求法僧来说,《佛国记》已成他们去天竺的路标。

  印度历史学家阿里: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伟大的作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更是对法显赞誉有加: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饰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作为法显故乡的后人,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先贤而骄傲。

  而平阳武阳究竟是哪里,学术界也有两种说法,一说为临汾西南,一说为山西襄垣。

  2019年夏,我们分别对两地进行实地探访。

  法显故里今何在?

  寻找法显故里,根据《佛国记》记载,依据只有两点,一、俗姓龚,二、周边有较大寺庙,能种水稻。

  历史总是给后人留有无限遐想的空间。一句平阳武阳,让多少专家学者绞尽脑汁,临汾古称平阳,但无武阳地名;襄垣有村曰武阳,历史上又不归平阳郡。

  出临汾西行,就是著名的山西母亲河——汾河。汾河两岸现有尧都、襄汾、曲沃、侯马等县(市、区),历史遗迹更是数不胜数。如尧都区金殿镇,曾是五胡十六国中第一个胡人政权及匈奴人刘渊的都城所在地;襄汾县的襄陵镇因晋襄公陵墓而得名;曲沃有晋国遗址,侯马出土了“侯马盟书”,哪一个拿出来都令人咂舌。于是这一代关于法显就留下了许多传说,自古就有金襄陵、银太平之美誉,而尤以金殿镇和襄陵镇最接近史实。因为在《新唐书》卷二十九,地理三,载……有府三十三,第三十二个军府就叫武阳;

  《襄陵县志》,民国版360页载……府馆在县治西南兴义坊街东。今废(即所为武阳军府),当地人称武衙门,也叫将军衙门;

  至于寺庙,《襄陵县志》民国版382页记载,圣寿寺,在县治西通讯坊街。北宋时期为纪念法显而建。并在法显故里竖起六根两米多高的石狮柱,寓意,60多岁出国求法,到达斯里兰卡狮子国的丰功伟绩。

  时至今日,每年的腊月初八,襄陵仍有浇雪山民间文化活动,据说就是为了纪念法显而流传至今,目前已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985年2月,国内法显学泰斗、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章巽出版《法显传校注》认定,“晋及十六国时平阳郡所属惟有平阳县而无武阳县,当时平阳郡亦未闻有武阳之地名,武阳或为平阳之误,故《历代三宝记》等称之为平阳沙门。当时平阳郡治所就在平阳县,县城故址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法显的出生地可能即在此。”

  1985年11月,《中国佛教史》出版。编著者为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杨曾文,其文也认为,法显“或即生于平阳郡治所在地。”

  而佛教宝典《赵城金藏》中更是明确记载,法显,平阳沙弥。

  尧都区金殿镇小榆东村村委会潘主任告诉我们,他从小就听老辈人讲,村里有条法显路,村口的庙里出土过一块碑,上面就明确记载有法显字样,只是当年没有保护下来。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释常修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原局长杨文的佐证。他们说,多年前,我市曾举办过两届全国性的法显研讨会,说明全国专家是认可这里是法显故里的。

  还有侯马说、曲沃说、闻喜说,证明这里曾经留有法显的痕迹。

  也有一说,晋献公太子申生封恭侯,其后人为避祸改姓龚,法显有可能为太子申生的后人。

  而《高僧法显传》中“刹稻”故事,给我们提供的又一证据,就是法显故里能种水稻,这一点,汾河两岸都能做到。金殿大米自古就是朝廷贡米,在当地享有盛誉。

  至于襄垣认定为法显故里是根据日本知名学者足立喜六的考证而来,且当地政府以法显为纽带,推动文旅产业发展走得更快更远。他们已连续举办两届法显国际论坛,排演了大型秧歌剧《法显》,县城建有法显大道,宣传法显几近家喻户晓。但通过我们实地走访,该县向社会公布的法显出家地——仙堂山仙堂寺,只是当地民营企业家打造的一个旅游景点,与他们认为的法显出生地庞家沟位居襄垣县城两个方向,相隔20余公里,以史料记载,法显3岁时因体弱多病而被父母送入寺庙,根本就不可能走那么远,而距离龚家庄最近的紫岩山上就有一座宝峰寺,法显出家也不应该舍近求远,更何况,襄垣自古也不产水稻。

  先贤不寂寞

  其实。临汾也好,襄垣也罢,法显故里在哪里并不重要。我们只要知道,他是山西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今天的我们,从这位先贤身上能够吸取到什么?就足够了。

  现在,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民间百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聚焦到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身上。

  法显以一介布衣,65岁高龄开创了中国人走出国门的先例;

  法显在克服艰难险阻,到达异国他乡后,立即学习当地的语言和绘画,可谓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法显在国外盛名之下,本可安享荣华,但仍不忘初心,携经归国;

  这位先贤并不知晓,他的身后,会有这么多的追随和敬仰——

  80岁的襄汾县襄陵镇退休女教师刘翠菊,在丈夫倒在宣传弘扬法显精神的路上之后,常常自费支持法显研究会的活动,并成为浇雪山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人;

  中国前驻巴基斯坦文化参赞袁维学,经年潜心研究法显,写出小说《灵鹫山》;得到历史学家章巽、文学家姚雪垠的肯定与称赞;

  青岛的张梁先生出于对法显的崇敬与热爱,多次自费徒步全国考察,有时甚至被视为流浪者而遣返;

  临汾市宏泰建筑集团总经理贾雪梅,听说了刘翠菊的故事后,主动承担起市法显研究会的大部分开销。她说,文化不是我的专业领域,但法显的这种精神,值得大力弘扬和推广。

  斯里兰卡龙华书院院长郝惟民先生,更是致力于中斯两国法显文化的交往,并从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仅用1年的时间,投资建设了“法显文化馆”,促成了斯里兰卡和我市对接友好城市,在国内多次举办法显论坛及相关活动,并于2019年和斯里兰卡龙华书院共同举办了“法显文化国际论坛”系列活动。

  更令人欣喜的是,法显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和国家中的广泛影响,已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响应。它能成为临汾走向世界的又一张名片吗?

  请看下期:世界那么大,我们去看看。

  记者 黄俊英 李羿玫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