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靓城之“殇”

2021-02-03 09:06:0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开栏话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近年来,我市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坚持以市委“一三四三”工作思路为引领,以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为目标,深入推进“20+3”城建重点项目,扎实开展市区靓城提质“三大行动”,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平阳大地充满了无限活力,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为全面展示全市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引导广大市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维护靓城提质成果,共建共创共享美好城市,即日起,本报推出“同心共创文明城”栏目,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挖掘身边人、身边事,集中宣传我市“靓城提质、文明创建”的新成效新风貌新亮点,曝光不文明行为,努力营造全民动员、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让文明之花长开,让文明旋律更嘹亮。

  临汾新闻网讯 打通“断头路”,拆除“拦路虎”,端掉“安乐窝”,雷霆万钧拆违建;

  建成小游园,改造示范街,架起高架桥,精雕细琢“绣”古城;

  2020年,在疫情防控与经济下行双重压力之下,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勇挑难事,直面矛盾、主动作为,以前所未有的胆识和魄力,以重拳拆违的力度和精细治城的“温度”重塑城市空间、打造特色街区,强力推进“靓城提质”再深化行动,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在平阳大地接连上演古城“焕新记”。

  如今,行走在市区街头,小游园绿植错落、一步一景,商业街风格迥异、古色古香。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处处灯光璀璨、流光溢彩,将帝尧古都装扮得绚烂夺目、美轮美奂。短短一年时间,一座历史与未来赓续,古典与现代交融的靓丽之都、品质之城、魅力之城正迅速崛起。城市的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百姓的幸福感、自豪感明显增强。

  然而,面对这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却有一些人不知珍惜、我行我素,陋习不改、胡作非为,玷污了城市容颜,抹黑了家乡形象。

  扔下一片垃圾 丢掉一份美德

  在干净整洁的向阳西路人行步道上,一位匆忙赶路的中年妇女,将擦过鼻涕的纸巾随手丢进路边绿化带里扬长而去,毫无一点愧疚之意。而这张纸却像美丽少女脸上的一颗黑痣,格外扎眼。这是记者1月8日下午看到的尴尬一幕。

  无独有偶,在市区的其他街道,随意丢弃垃圾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在水厂十字路口东北角的小游园内,3名市民闲聊之后纷纷起身离去,石凳上坐过的几张花花绿绿的彩页在风中飘散;在滨河西路临汾一中十字路口,一辆白色汽车在等待红灯时,副驾驶座上的乘客突然打开车门,把满满一盒烟头撒在路上;在解放路生龙国际商场东侧,一名年轻女子远远将饮料瓶朝垃圾桶方向丢去,饮料瓶滚落在地,而该女子却转身离去……

  一纸一屑煞风景,一举一动显文明。每一个丢垃圾的人,其实扔掉的并不是垃圾,而是自己的脸面和美德。

  车辆随处乱放 有损城市形象

  车辆乱停乱放一直是城市治理的“顽疾”,经过一年的整治,在市区的主要街道,尤其是向阳西路、鼓楼南北街、中大街、解放路、财神楼南北街等主要街道,整治效果明显,基本形成了安全通畅、整洁有序的交通环境。

  然而还有许多街巷,汽车、电动车、自行车、摩拜单车乱停乱放现象依然严重。

  鼓楼南大街东侧的人行步道上,虽然有规划好的电动车停放处,但对有些人而言似乎只是摆设,停放的电动车有的头朝东,有的头朝西,有的停在线外,十分杂乱;在向阳路五交化市场路段,南北两侧的门面房前各种电动车、自行车横七竖八,甚至有几家商店为了给电动车充电,拉出的电线横跨人行步道,给行人带来了安全隐患;在科委巷生龙国际商场附近路段,每到傍晚就会有车辆随意停放,影响了整条道路的交通秩序;在东关立交桥桥下和桥头的非机动车道,小商贩占道经营,造成了交通堵塞……

  家住贡院街的市民范先生说:“改造后的鼓楼南大街古朴大气,非常漂亮,政府还专门规划了停放电动车的地方,但有些人却视而不见,随意停放,影响了街景街貌。”

  车辆随意停放破坏了城市形象,建设文明、有序、和谐的交通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爱城市、爱生活,让我们从文明交通做起。

  宠物随地便溺 行人“步步惊心”

  城市“狗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种严重影响市区环境的不文明现象。

  在市区住宅小区密集、住户较多的区域,有些市民遛狗时纵容宠物随地便溺。家住孙膑庙的张先生每天晚上都去古城东路散步,他说:“走在人行步道上,时时刻刻得注意脚下,不然就可能踩到‘地雷’。”

  提及此事,家住博浩源小区的徐先生气愤地说:“有些养狗的人纵容宠物随街便溺,干净了自己,却影响了来来往往的成百上千人。奉劝这些人,小心有一天踩了别人家的狗屎。”徐先生说:“只有文明养狗,才能让狗屎在大街上彻底消失!”

  在古城公园附近几条路上,每天晚上都能看到有市民带出的宠物随地便溺的现象;在鼓楼北大街的人行步道上,时常会发现狗的粪便,对道路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更有甚者,有些人外出遛狗时不给狗拴狗链,造成安全隐患,惊吓到路人。

  一只宠物见文明,没有不文明的宠物,只有不文明的主人。纵容宠物随处便溺、放养宠物,这绝不是微不足道的小细节,而是广大市民非常反感的不文明行为,有的甚至危害到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希望每一位有爱心的主人,爱护好我们的城市,千万不要在文明创城中“掉链子”。

  花池当作便池 文明素养缺失

  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厕所的状况,关乎百姓生活,折射文明风尚,关系城市的形象。自2008年起,我市率先实施“政府买单”公益化模式推动公厕革命,提出“显著位置建公厕,见缝插针建公厕”理念,迈开“一切向公厕让路”的民生步伐。经过十年的坚持不懈,全市新建公厕360多座,以人性化、标准化、专业化、公益化和均衡化的治厕模式,为市民创造了方便文明的如厕环境。如今,我市已从“一厕难寻”蜕变为“美厕之城”,赢得了“中国公厕第一品牌”的美誉。

  走上临汾街头,设计新颖、美观别致的星级公厕已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市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然而,还有少数人,为了一时之便,不顾自己的脸面,肆意在街头小便,引起路人不满。

  1月7日晚8时30分,记者途经市区体育街北段时看到,一名醉熏熏的男子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当街小便,丝毫不顾及路上人来人往。而他所在的位置,向北不到100米就有一座公共卫生间。

  “临汾的公厕建得多、建得好,非常方便,根本不应该出现随地小便的现象。”市民张先生无奈地说,“可有些人,就懒得走那么几步路,完全不顾个人形象,当街小便。”

  “总有人把花池当便池,肆无忌惮,随处小便。”在市区煤化巷经营饭店的李先生说,“煤化巷这种餐饮行业聚集的路段,是个别人随地小便的‘重灾区’,有些人喝了酒丝毫不顾及他人的目光,径直在花池里小便,久而久之,煤化巷中段的几处花池老是散发着浓浓的臭味。”

  李先生毫不客气地说:“随地小便,是一种不讲文明、缺乏公德、素质低下的行为。”

  如厕问题,是检验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更是检验市民个人素养的“试金石”,每个人都应该以文明如厕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城市形象。

  时下,我市文明创建、靓城提质热潮正劲。这是一场守护“千年古都、华夏第一”的荣誉之战;更是一场捍卫“巍巍帝尧、文明肇始”的传承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没有旁观者和局外人,人人都是主人翁。只有人人参与、共建共治,才能让文明的脚步跟得上城市建设的速度,才能让文明的基因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才能让文明的新风吹遍平阳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记者 姜秀丽 柴云祥

莫让心血付东流

高秀云

  2020年,是我市城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从二中路“钉子户”的拔除,到解放西路原54号院的铲除,再到市区老旧、违章建筑的大拆除;从向阳西路、中大街的街景改造,到鼓楼南北街的靓化提升,再到财神楼南北街的“脱胎换骨”;从鼓楼西大街上跨中大街立交桥的竣工通车,到解放路立交桥的昼夜推进,再到汾东路立交桥的加速筹建……市区各项改造工程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我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步履铿锵、跃马扬鞭。

  人们惊喜地看到,平阳古城变美了、变靓了、变得大气了,更有现代大都市的范儿了!

  这些变化来之不易,彰显了市委、市政府的魄力和担当,凝结了建设者夜以继日的心血和汗水,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希冀和期盼。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无论是久居临汾的市民,还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抑或是外来度假的游客,无不为之震惊、为之赞叹、为之感慨。但少数人的不文明行为和“不经意”的陋习,却让建设者寒心,让广大市民义愤。

  俗话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市委、市政府动真碰硬、劳心费神,千百建设者夜以继日、攻坚克难,好不容易打造的美好家园,架不住少数人的践踏和抹黑,经不起不文明的“随性”之举。临汾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应该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靓城成果,都有义务为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切莫让建设者的心血付之东流!

     

责任编辑:畅任杰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临汾:陋习溯源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