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临汾素有“华夏第一都”的美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往今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积淀了深厚的传统礼仪和文明习俗,并在这片热土上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古老的平阳古城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这片文明故土上,广大群众乐享现代文明带来的舒适、便捷,自觉遵守着文明公约,维护着城市有序而美好的生活秩序,但少数人的“我行我素”和“不经意”之举,却在不同层面让我们的城市大煞风景。
同样的生存环境,同样的时代背景,为什么这些人的行为习惯会与大多数群众大相径庭?在如此优美的城市环境中,为什么某些人在做出诸如乱丢垃圾、车窗抛物、随地小便、乱停乱放车辆等不文明行为时,能那样随心所欲、心安理得,其深层次的原因何在?
连日来,记者在对不同群体市民的采访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惩处不足 何谈敬畏
“你抛一片纸屑、他扔一个果皮,我们除了能在道德上进行谴责以外,并没有太多约束这些行为的制度。”市民范先生认为,当前最缺的就是对一些不文明行为的惩处机制。“我曾经亲眼见到路人在前面扔、环卫工人在后面扫的现象。一个人嗑着瓜子朝前走,边走边扔瓜子皮,对身后拿着扫帚的环卫工人视而不见,让人非常气愤。但我们有什么办法呢?最多也就是提醒他。所以说,惩处不足,何谈敬畏?”
家住市区华远名邸小区的张先生十分认同这个观点,他说:“仅仅靠社会公德的约束,实在过于淡薄。不论是乱丢垃圾、车窗抛物还是随地小便,那些人既没有经济上的损失,也没有受到任何制裁,他们会觉得扔点儿垃圾,没有哪条法律法规或者哪些部门能把他怎么样,所以才会毫不在意。”
意识淡薄 利己主义
“时代飞速发展,大家的思想观念跟上了社会进步的步伐,少数人却还停留在以往的认知中。”从事教育行业的市民刘振华说,“不文明行为的产生主要还在于文明意识淡薄。总体来看,青少年群体的文明意识较强,部分中老年人的文明意识较为淡薄,他们会觉得,无非是扔一片纸屑、丢一点垃圾,对城市形象影响并不大。”
刘振华认为,思想引领行动,正因为少数人文明意识淡薄,长期存在陋习,才会自然而然地做出一些不文明行为。
在市民冯磊看来,不文明行为是赤裸裸的利己主义。他说:“有些人只考虑自己方便不方便,却从不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比如乱扔垃圾的人,他们绝不会考虑给环卫工人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比如乱停乱放车辆的人,他们也不会考虑堵塞交通会影响到别人的正常通行。但凡他们能为别人多考虑一些,就不会做出不文明行为了。”
冯磊表示,如果不能从观念上扭转这些人的惯性思维,想要建设一个人人讲文明、守公德的社会谈何容易。
氛围缺失 社会纵容
“看到那些不文明行为,有人挺身而出吗?有人大声制止吗?并没有。所以说,我们全社会的文明氛围还不够,对不文明行为过于纵容。”市民贺俊杰说,“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包括我自己在内,也会考虑如果去制止别人的不文明行为,会不会因此吵架、打架?会不会带来一连串的麻烦?”
贺俊杰表示,当所有人都存在“各扫门前雪”的观念,面对不文明行为不愿管、不想管、不敢管时,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对不文明行为的纵容。
“全社会都应该对不文明行为说‘不’。”市民范先生认为,仅仅依靠管理部门的巡查、处罚,很难做到对所有不文明行为的监督全覆盖,若是不能建立起全民监督、全民参与的“大文明”格局,想要消除方方面面的不文明行为实在难以实现。
范先生说:“归根结底,我们现在最缺的是全社会对不文明行为‘零容忍’的态度。”
文明教育 存在短板
“前几天,我在等公交车时看到,一个小男孩在公交站的石凳上跳上跳下,他的妈妈站在旁边不闻不问,我感觉这样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市民王丽荣在接受采访时,描述了她亲眼看到的一幕。
她说:“有的学生在公交车上嬉戏打闹,蹲在车座上,弄脏了公共环境;还有的学生在等公交车时用钥匙划站牌,破坏了公共设施。这都说明,学校和家长对孩子们的文明教育远远不够。”
王丽荣认为,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文明教育,要把孩子们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文明理念和身心健康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学校应开设专门课程,着力提升孩子们的文明意识;家长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育孩子注重文明、遵守公德。
除了缺少惩处机制、社会过于纵容、教育存在短板等,还有市民提出目前存在有关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全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治理力度不强等问题。刘振华说:“杜绝不文明现象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的事,需要部门携手、全民参与。真诚地希望文明之风能吹遍临汾的每一个角落,大家共同努力,让城市更靓、让临汾更美!”
记者 柴云祥
短评
向不文明行为说“不”!
高秀云
有人说:在临汾,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的汁液。
临汾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黄河文明的摇篮。文明,一直是临汾最深沉的底色。
然而,行走在临汾城,一些不文明行为,依然在某些时候、某些区域“大行其道”。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随地大小便、随处停放车辆……众多的“随”,的确方便了自己,却为他人添了堵、为环境抹了黑,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习惯,玷污了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干扰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与临汾“华夏第一都”的身份格格不入。
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能造就人。当我们所处的环境越来越美好时,大部分人会下意识地收敛自己的不良习惯,自觉维护环境的整洁有序。当周围的硬件设施越来越高档、完善时,对人的行为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一座城市正如一个家庭,如果主人不讲卫生,痰迹遍地、垃圾满屋,即使这个家装修得再有品位、再有风格,生活在其中也不会感到温馨,那样的话,为装修付出的心血还有意义吗?
奉劝那些无视社会公德、无视文明公约,依然我行我素,过于“随便”的人,尽快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要为一己方便,成为众矢之的,遭人厌弃。
像爱护家庭一样爱护我们的城市,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要勇敢地向不文明行为说“不”!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