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文明,一座现代宜居城市的应有之义。然而,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诸如车辆违停、乱摆摊点、“牛皮癣”、狗患等一些与之不相适应的乱象层出不穷,久而久之成为城市挥之难去的“烦恼”。
近日,记者踏访我市首个全国文明县城——古县,选择街头最常见也最为直观的“停车难”和“马路市场”现象作为切入点,以期通过探析该县在集中整治这两类路面乱象中的思路和做法,找寻现代城市面临种种难题时的解困之道。
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堵点难点
提及现代城市的通病,“停车难”首当其冲,随之而来的是车辆乱停放现象的发生。曾经,古县也不例外。
“就拿农贸市场和超市这些路段来说,以前违章停车现象尤其严重,周边行人、车辆通行受到影响,群众怨声载道。交警加大巡逻处罚力度,却又常常招来群众的非议。”县交警队岳阳中队队长杨勇回忆。
一面是交通畅行的诉求,一面是对交警执法的非议,“杨勇们”委屈的背后,凸显着古县城市空间内有限车位与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之间的供需矛盾。数据显示,该县机动车保有量近1.27万辆,而“创文”前城区街面公共停车位不足3000个。巨大的车位缺口使得不少车主习惯于“见缝插针”,心存侥幸成为一些遵规守矩者的无奈选择。
“罚款不是目的!”古县城市管理者认为,提供车位有效供给解决“停车难”,才是杜绝车辆违停现象的关键所在。杨勇介绍,县交警部门按照“应划尽划”原则,对城区8条路12条街的停车位全部予以合理规划,共计施划停车位6000个。其中,在保障消防安全的基础上,新增街道小区停车位1000余个;在县城中心建成一座综合性中心公园,提供停车位80个;拆除违章建筑改造为公共停车场,提供车位200余个。与此同时,扩大文明交通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交警部门按照“停车进库、停车进位、洗车进场”要求,着力整治城区各住宅小区车主停车不进车库,以及车辆不按箭头方向停放等行为。此外,还积极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小区开“方便之门”,向社会免费开放内部停车场……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增加了有效停车位的数量,大大缓解了县城的停车压力,乱停乱放现象得到了遏制。
相比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放问题同样突出。“电动自行车、自行车数量庞大,市民随意停放的习惯形成已久,管理难度很大。”县住建局城管监察队负责人李伟介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部门在充分考虑群众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按照“应划尽划”原则,在城区街道路沿石盲道和人行道之外,统一规划设置了近5000个非机动车停车位,基本满足了市民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的停放需求。但,改变一种习惯并非易事。深谙此理的李伟和他的同事,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由住建部首倡的城市管理“721工作法”,即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通过广而告之、写保证书、暂扣车辆处罚等措施,在极短时间内解决了非机动车乱停乱放、阻碍交通的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古县从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堵点难点问题着手,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2020年11月荣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后不久,该县又出台《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其中就有“多措并举持续改善停车难问题”的内容。按照方案要求,相关部门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要求所有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停车场或地下车库,采取有效措施盘活居民小区闲置停车位,充分利用城市空闲地设置停车位,定期清理城区长期占位的“僵尸车”,各类公共区域停车位“应划尽划”,保持城市停车位合理增量。同时,制定出台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违章停放常态化治理行动方案,抓好常态化监督执法,增设交通违法行为摄像头,充分利用雪亮工程等技术手段纠正违章行为,交警、住建部门每月不少于两次开展违章停放集中整治行动,让管理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促使各类车辆有序停放。
时下,漫步在古县县城,无论是主次干道,还是背街小巷,各种交通标线施划合理、清晰明了,各种车辆停放入位、方向一致,交通秩序井然有序。
以为民惠民破解棘手问题
“马路市场”,较之“停车难”“停车乱”更为敏感和棘手。
“以往,一些县城周边村镇的农民进城后,随意在街边摆摊售卖自产的农特产品,不仅造成交通阻塞,更影响市容市貌。”李伟坦言,一边是谋生需求,一边是靓城要求,撵只会促使商贩“打游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罚又容易引起情绪对立,给工作造成被动。对于城管人员来说,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
城市有温度,文明有力量。古县县委、县政府在“创文”过程中,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提出“要想在提高城市管理上出实招,持续开展城区流动商贩整治,必须遵循疏堵结合、先疏后堵的思路。”以此为遵循,李伟所在的城管监察队与县交警部门联合,精准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在方便群众并不妨碍交通出行的前提下,在城区居民集中生活区域附近规划设计了5类临时摊位,包括13处流动摊位、11处爱心摊位、1处扶贫农副产品经销点,以及1处夜市、4处早市,并对流动摊贩严格按照规定经营时间进行管理。同时,城管部门联合交警、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综合执法,累计清理占道经营1200余次。这样的疏堵结合之策,有效解决了此前因流动商贩造成的城市秩序混乱、卫生脏乱差等问题,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康庄街,街道一侧紧临住宅小区,另一侧的路边则有十余个流动摊位,允许摆摊时段为早8时到晚10时。王景香是来自岳阳镇五马村的农民,每天她都来到这里售卖自家种的蔬菜。“只要在规定的时间里,我再也不用担心像以前那样整天被撵来撵去了!”王景香笑呵呵地说。一位正在摊前买菜的小区居民说:“只要日常管理跟得上,这样的流动摊位便民、利民,我们当然欢迎。”
显然,“马路市场”这类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事物,并非与现代城市格格不入,更非洪荒猛兽,一撵了之、一禁了之的做法难免粗暴。古县城管等部门因地制宜、疏堵结合的做法,在破解城市管理难题的同时,也使这座小城有了人情味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古县有关部门将持续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常态化巩固流动摊贩整治成果,严格按照“定时定点、划线管理、人在摊在、人走地净”要求,实现环境卫生和生活便捷双保障;进一步规范临时摊位设置,公开公示管理制度和要求,探索采取文明摊位亮号经营、备案登记、分级管理等措施,实现常态化巡察和监管,防止文明摊位变为“占道经营”。
以市民素质提升文明城市水平
文明城市,归根到底是人的文明,人的素质其实就是城市的素质。
不难发现,许多城市痼疾伴随城市发展而产生,其中固然与规划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客观因素有关,但人无疑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无论是上述造成违停乱象的侥幸心理、流动摊贩乱窜的“游击战术”,抑或是生活中常见的“牛皮癣”久治不愈、狗患屡禁不绝等等,无一例外都与人有着重要关系。
“相比根治诸多‘城市病’,每一位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更难。”古县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中心原主任、县融媒体中心主任冯东明认为。
文明习惯养成的过程,也是文明素质提升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原县文化局局长赵新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着力培育每一位市民的主人翁意识至关重要,继而以人影响环境、环境影响人,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文明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古县县委、县政府紧扣建成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总目标,坚持高位推动、价值引领、实践养成、问题导向和为民惠民的创建理念,不遗余力地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据了解,该县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通过广泛开展各类先进集体、文明家庭和文明户、道德模范等评选,将发动群众推荐作为评选的重要步骤,采取多种形式发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其中。主人翁意识的激发,是古县“创文”成功的所在。正因如此,摒弃陋习、追求文明才会成为市民的行动自觉。赵新民欣慰地看到,市民素质潜移默化的提升使城市悄然发生着改变。
“拿到‘全国文明城市’这一金字招牌,只能说是达到了测评体系要求,并不一定完全满足了群众的内心期待。”在冯东明看来,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只有形成常效管理机制,久久为功,使文明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和行为习惯,才能真正提高现代城市的文明程度。
诚如斯言,前述深化创建方案就用专门篇幅对“推动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常态化”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通过宣传教育、实践养成、示范引领、文化滋养等多种方式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同时,让文明行为蔚然成风,让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和创文明城高度融合。
记者 乔卫东 高峰 孙宗林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