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为让城市变得更加洁净、群众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临汾环卫人不嫌脏、不怕累,整天与垃圾为伴,用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日前,记者走进他们,感受环卫人的辛苦,实地探寻市区垃圾不落地的秘密。
下午4时
——灵活便捷的垃圾收集三轮车
6月27日下午4时许,位于市区青年路的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垃圾收集运输二队大院内逐渐热闹起来,68辆垃圾收集三轮车集结完毕,准备出发。
垃圾收集运输大队三轮车中队负责市区380条小街小巷的垃圾收集清运工作,用小三轮收集清运,并对接垃圾收集压缩车,每天早、中、晚三次收集。
“走,上街。”出发前,81号三轮车驾驶员潘亭亭再次检查了铁锹、扫帚、扩音器。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4年的她,依然清晰地记着第一次上车的心情,“不知道这活儿咱能不能坚持下来。”
下午4时35分,驶入市区益民路,潘亭亭打开扩音器,熟悉的旋律——《环卫工人之歌》再次响起,“我们是城市清洁工,热爱城市爱卫生,头顶星星上大街,月亮伴我回家中,脏了我一人,换来万家净,咱环卫工人最光荣……”潘亭亭一边跟着音乐哼唱,一边麻利地打开三轮车后斗的垃圾箱盖。沿街商户听到音乐后,纷纷将包裹好的垃圾有序倒入垃圾箱,从益民路东走到西,一圈下来,垃圾箱就装满了,潘亭亭托起铁锹使劲将垃圾铺平。
回想起第一次上班时的“心里没底儿”,潘亭亭抬头笑着说,“干啥都得坚持,这不,咱这坚持得还挺好。”
在狭小的三轮车驾驶位上,潘亭亭一坚持就是4年,4年来,她每天一心想的就是如何把工作完成好,用她的话说,完成得好不好,就看街巷里干不干净,居民商户能不能见面笑着打个招呼。
“没有啥大的愿望,就想着把这份工作坚持下去,脏我一个人,换来万家净是咱的光荣。”
晚6时
——收集垃圾的小型中转站
晚6时许,市区南外环垃圾收集运输小型中转站逐渐忙活起来,一辆辆垃圾收集运输二队的三轮车以此处为终点,倾倒完垃圾后再次奔赴小街小巷。
小型中转站工作人员程青录正忙着操作压缩箱的翻斗和升降。在三轮车驶离后,程青录赶紧用扫帚将遗漏的垃圾清理,还拿起水管冲洗地面。
操控按键、帮助倾倒垃圾、冲洗地面……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一套工作流程,程青录要做几十遍。经常使劲用扫帚和铁锹的右手都被磨出了几道厚厚的老茧,“咱这儿是收集垃圾的,但不是‘垃圾堆’!在这儿依然要保证垃圾不落地,保持地面的干净卫生。”
在这个岗位上的11年里,程青录始终牢记自己的初衷,“这份工作除了是养家糊口的营生,还是一份让人骄傲的活儿。看着城市因为咱的工作越变越好,别提心里多高兴了。”
程青录又特意说了一遍,“是真的高兴,咱老百姓不说大话。”
晚8时
——忙活中的平阳南街垃圾压缩清运车
晚8时许,市区平阳南街温州商贸城门口,垃圾清运大队的一辆大型垃圾压缩清运车正在对此处的10余桶垃圾进行收集。
每一辆大型垃圾压缩清运车配备1名司机和1至2名垃圾装卸工。采访现场,记者看到,垃圾装卸工王文龙和贾跟生相互配合,一个运送沿街商户的垃圾桶,一个负责倾倒,当遇到垃圾桶较满时,王文龙会先在倾倒处的地面上铺上一块长宽各约2米的地垫,防止倾倒过程中垃圾洒出来污染路面。
因为是夜间工作,王文龙和贾跟生都穿着反光背心,在压缩车后方的2米外还会摆放安全警戒墩,提醒过往车辆行人注意安全。
每晚工作到12点,在平阳南街来回收集4趟,上车、下车的次数已经数不清楚了,有时碰上没有将垃圾桶推至路边的小区,王文龙和贾跟生还会进入小区将垃圾桶推出来,收集完后再送回原处。
工作期间,王文龙和贾跟生浑身上下从来没干净过,用他们的话说,“咱干的就是脏活、累活,早都习惯了,回家洗洗就好了。”
不善言谈的他们,被采访时,都会相互推辞让对方回答,但干起活儿来,身上却散发着专注和热情,“咱这都是在大街上收集垃圾,动作必须要快,得保障道路通畅,车辆正常通行。”
垃圾清运二队副队长单玉社介绍,市区范围内共有压缩车38辆,负责市区35条主次干道、232个单位(小区)、5800余个垃圾桶的垃圾收集运输工作。压缩车收集的垃圾全部运至压缩转运站进行压缩处理。
晚10时
——垃圾压缩转运站是一份“有味道”的工作
晚10时,当人们已经开始进入梦乡时,位于市区108国道的市环境服务中心垃圾压缩转运站内,各个岗位上依然有环卫人员坚守奋战的身影。
在倾倒平台,记者看到,清运车缓缓倒车至料口前1米处,升起车斗,垃圾倒入压缩箱。料口一旁的中控室里,操作员孙小亮手握鼠标,眼睛盯着面前的两台显示器,一台显示器上是压缩程序中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另一台显示器是控制压缩机的各种操作键。中控室有一面通透的落地窗,可以看到整个压缩车间的情况。
垃圾压缩转运大队队长王晓峰介绍,垃圾压缩转运站共有2个车间,每个车间有2个压缩机,每日垃圾压缩处理量能达450余吨。
跟随王晓峰来到压缩2车间,一箱已经经过压缩处理的垃圾正在勾臂车的用力下缓缓“上车”,清运司机将这箱垃圾运往尧都区的生活垃圾处理厂。
从料口到中控室再到车间,不到一个小时里,记者的衣服上已经沾染了垃圾存放后难闻的异味,但转运站的每位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在这里工作8小时。
“这个‘味道’吧,习惯了就闻不出来了,虽然累,但这份工作一点都不能马虎。”孙小亮戏谑的话语,道出了环卫人员的坚守与付出。
记者 刘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