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脱贫户的“收入单”

2021-01-28 09:02:1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开栏话

  时光不负追梦人,又是一年春意浓。2021年的春天格外令人期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和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局之年。

  新春佳节将至,本报记者认真践行“四力”要求,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心挖掘感人的故事、倾听奋斗的足音、记录幸福的笑脸,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为读者讲述奋斗者的故事,展现各行业、各条战线“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的生动实践,描绘全市人民群众欢度春节的平安祥和景象。今起,本报开设《新春走基层》栏目,刊发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冬日的大宁县,天寒地冻,曲峨镇布业村村民杨明同、杨学仁的新家里却是暖意融融。他们两家的墙壁上都挂着精准帮扶明白卡和精准到户政策牌。政策牌下的表格内详细记录着两家去年的各项收入。在各项帮扶政策下,2020年,杨明同家获得收入35249元,杨学仁家获得收入24377元。

  “不用再为购买年货发愁了,过年给家里买点肉、水果、干果,再备点各类蔬菜,收入增加了,生活条件也要改善改善。”提到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两家人都喜笑颜开。

  铁里村原是布业村的一个自然村,杨明同和杨学仁两家原来都住在这里。他们两家的情况大致相同,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明同因残致贫,杨学仁因病致贫,两家人的另一个共同点都是年纪大,劳动力不足。

  “原来没有钱,建不起房子,吃水也困难,全靠牲口驮着水桶从山底下往山上运。”杨学仁说,因经济问题他家一直为住房发愁。铁里村的村民也都因交通和生产生活不便,陆续搬走了。杨明同一家也于前几年在布业村买了窑洞搬走后,他家就成了铁里村的最后一户人家。

  “2019年,土窑洞被鉴定为危房,我们又开始为住房发愁。”杨明同感慨,“年纪大了,身体有残疾,经济非常困难,根本建不起房。在好政策的帮扶下,我们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这套新建的公租房。”

  2019年,考虑到二人的实际情况,布业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与村“两委”干部为他们申请了公租房建设项目。当年5月,投资22.8192万元的公租房建设项目开工,经过数月的紧张施工,建成4间房屋共97.5平方米。同时,还建起了围墙,安装了大门,接通了水、电,并提供了其他基本生活设施。2019年11月,杨明同与杨学仁各自开心地搬进了新家,一家两间房,既宽敞又明亮。

  靠着各项扶贫政策的帮扶,他们不仅解决了住房问题,而且不用再为生活发愁。在杨明同家的“脱贫攻坚帮扶措施及帮扶成效一览表”中,“2020年享受政策及金额”一栏内详细记录着12项收入,分别是“光伏分配、黄河采砂分红:620元”“药材种植:15000元”“有机物补助:9225元”“退耕还林:2730元”“养老金:2676元”“意外险、返贫险:132元”“电价补贴:86元”“公益林、农业支持补贴:1088元”“玉米苹果保险:1332元”“临时救助:200元”“医保参保补贴:1600元”“临时价补:560元”,最后的合计处写着“35249元”。杨学仁也得到了各项政策的帮扶,2020年获得分红和各项补贴24377元。

  窗外银装素裹,屋内其乐融融。两户人家,两份喜人的收入单,他们将在这里迎来第二个红红火火的新年。

  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大宁县布业村民获暖心春联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