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初夏时节,临汾市人民医院前来求医问诊的患者络绎不绝。院内绿树成荫、干净整洁,各种车辆停放有序、进出顺畅。现代化的门诊楼和住院大楼里,服务患者的设施一应俱全,医护人员满意贴心的服务让患者如沐春风……正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令医院整体面貌和就医环境焕然一新,令医院的接诊服务和救治服务满意度大幅度提高。
该院自搬迁新址后,群众就医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就诊患者的不断增加,每天进出医院车辆达数千辆,医院运行服务中新的问题日渐突显。比如院内车辆随意停放,影响医院整体环境;门诊服务信息化不顺畅,出现“三长一短”问题(登记、收费、拿药时间长、医生诊疗时间短)、重复排队的现象;WIFI网络、自助充电宝、自助购物、购药机等便民设施短缺问题成为广大患者反映的焦点。
患者就医流程是否通畅,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满意度。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人民医院党委开始思考如何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干实事的强大动力,2021年4月20日,医院启动“学党史、见行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后,从患者和职工“急、难、愁、盼”的问题上着手,以制度为“堵”,落实为“疏”,做到“疏堵结合”,真正推动各项工作“务实、为民”。
在该院门诊大厅的东北角,投诉接待办公室内,患者服务组主任于小凤就一位市民有关异地就诊问题的投诉给予了现场回访和解决。“患者有投诉,就是不满意,只有化解患者心中的疑点,解决患者的难题,才能真正把实事办到患者心坎上。”医院敢于直面问题,将投诉接待办公室放到医院显眼的位置,2021年第一季度共收到208起诉求,除5起医疗纠纷已由医调委协调处理,剩下的203起都已妥善解决。医院解决有方,真正做到了让患者投之有门,诉有回声。
为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在活动启动之前,医院领导及各相关职能科室人员就深入临床一线察民情、访民意,走访患者996人次,向3028名患者发出短信征求意见,针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研究提出和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点问题清单,拿出十一项惠民举措,开启便民惠民新启程。
作为最能体现医院服务质量和精神面貌的窗口,服务好不好,在这里患者便可以眼见为实。
4月25日一大早,陈先生在医院CD区的14窗口为二宝办理出生证,整个过程只用了短短4分钟。“比起大宝时,少跑了不少路。”这一点让陈先生很满意。那时为大宝办理出生证,要在AB区的17号窗口办理,再到CD区加盖专用章,再返回AB区留下存根,才算办完,现在一个窗口就办好了。
活动开展以来,医院从细节入手,简化门诊流程,增设了4个综合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据医院收费物价科主任李兴平介绍,这些“一次办结”窗口的设立,有效减少了群众在临床科室与行政楼之间多次往返,让办理更有效率。同时,医院还在住院AB区一层10号-12号窗口为老年人、军人、残疾人、贫困户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办理特色服务。
在门诊二楼的检验科,早上做完检测的李先生,站在宣传栏前,扫码关注健康山西微服务微信公众号,按提示填写个人信息,将手机对准扫描凭证码,“滴”的一声,他的检测报告单就直接显示出来。
对于每天2000余人的检验与报告单相对集中的发放,排队时间长就成了就医体验“大问题”。为此,医院充分依靠信息技术,推出扫码取化验单服务,减少非医疗等候时间,提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患者对美好就医体验的需求随着时代一直在变,不断增强群众对医改的获得感和对医疗卫生的满意度,需要我们精耕不辍。”临汾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许红星表示,该院还通过改革行政查房方法、延长电动扶梯开放时间、改造医院进出车道、开放周六体检、推送电子化验单和检查报告、24小时开放手术室、新建职工停车棚、开展专项卫生整治……真正为患者营造了良好的就医环境。随后,该院还将不断完善便民惠民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步伐,采用多种形式认真倾听群众意见、要求和建议,不断改进医院服务流程,不断解决医院服务中的各种问题,不断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该院把民之所忧、民之所盼作为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着力点。守正创新、敢为人先,不断突破,实实在在为群众办成一批实事好事,解决一批问题难事……如今,该院学史力行“为群众办实事千名医生进万家活动”已全面启动,接下来该院将负责乡宁、襄汾、浮山、蒲县13万人六种慢病入户调查和指导管理工作,学史力行他们永远在路上……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