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智能水表解决农户饮水问题,灾后恢复重建温暖受灾群众,工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这是11月9日至10日,我市“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采访活动记者团在翼城县采访时看到的情景。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翼城县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办实事惠民生
“4月底开工,6月初完工,现在南梁村老百姓吃水没问题!”翼城县南梁镇党委书记王禄炳信心满满地说。
9日上午,记者团一行走进南梁镇南梁村,围绕“吃水难”问题,实地查看该村智能水表设施,深入农户家中探访,与镇、村干部进行交流。
据王禄炳介绍,南梁村以前存在水费收取困难、漏水、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造成群众用水难。为此,翼城县委、县政府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重点实施安装智能水表这一民生工程。“今年,县委、县政府在唐兴、南梁、中卫等9个乡镇180个村安装村级智能水表,保障了群众饮水安全。目前,村级智能水表安装已全部完成。其中,南梁村作为试点村率先完成智能水表安装工程,近期经过测算,用水量由之前的每天300立方米下降至每天62.8立方米,节约近五分之四的用水量,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以前用水基本上是时有时无的状态,现在都是24小时不间断供水,日子舒心,也让我们更加懂得节约用水。”南梁村村民张红艳高兴地说。
抓重建暖民心
今年汛期,翼城县遭受大范围洪涝灾害,致使全县1675户群众房屋受损,609户群众无安全住房。灾情发生以来,翼城县委、县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群众意愿,因地制宜,通过新建一批、装配一批、回购一批、调剂一批、转移一批的方式全力开展灾后重建工作。记者团先后深入王庄镇新村、辛安村、董家洼村和鄢里村,就该县因灾受损农房重建修缮工作进行实地了解。
“村干部不厌其烦地做工作,我才躲过一劫,现在大伙儿还帮忙盖起了新房,我这心里说不出的感激。”鄢里村村民李学义动情地说,他是低保户,原本住的土窑洞安全隐患严重,今年汛期,村干部多次做工作让他迁至村内小学,刚搬出不久后家里的土窑洞就坍塌了。由于家庭比较困难,村干部主动争取维修资金,并联系工程队零利润为他重建房屋。在镇、村两级干部和工程队的齐心协力下,李学义家的新房主体已经完工。
董家洼村村民李彦强家的房屋重建,采用了装配式住房方式进行。5.8万元的花费,李彦强在享受4万元的补助资金后,只需出资1.8万元就可入住。“县住建部门赶赴稷山、闻喜等地联系房屋装配公司,实行开挖根基与装配公司浇筑同步进行,主体完工只需要20天左右,大大加快了房屋建设进度,确保群众提前入住。”董家洼村党支部书记安娜向记者团介绍。
王庄镇党委书记高华说,王庄镇受灾情况严重,全镇共避险搬迁911户1988人,其中无安全住房105户,需要维修加固40户、重建65户。目前,新建房已开工65户,修缮已开工32户。
针对因灾受损农房重建修缮工作,翼城县各部门将进一步强化调度,压实责任,严格督导,确保在12月底前让受灾群众顺利入住。
建项目促转型
在晋南钢铁翼城精品基地项目、福建闽光碳负极新材料及焦化转型项目采访期间,记者团一行看展板、听汇报,实地了解了工程概况和项目进展情况。
翼城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冯日会说,近年来,翼城县委、县政府聚焦路径转型,着力构建以晋南钢铁集团和山西闽光公司收购翼钢资产打造精品钢铁基地、以华翔集团整合翼城铸造企业产能打造绿色高端铸造产业、以整合舜达公司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的“三箭齐发”工业新格局,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奋力蹚出转型发展新路。
“我们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推动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开展入企服务,推进重点项目,强化协调,精准帮扶,为各项目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有力助推我县工业经济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冯日会说。
10日上午,记者团一行还前往翼城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详细了解了该县“一网通办”等便民服务措施。近年来,“一网通办”等举措已成为翼城县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名片、硬举措,目前,100%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80%事项实现全程网办。该县“一网通办”平台开通以来,已注册4000余人次,网办率达65.33%。“我们要跑出行政审批服务‘翼城速度’,用优质高效的服务惠及百姓生活!”该局局长张东的话铿锵有力。
记者 潘华玲 郑伟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