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正在进行教研活动
临汾新闻网讯 “我儿子现在学习语文的兴趣可高了!”“我姑娘不但爱上了阅读,而且天天监督我们读书。”……11月4日下午6时许,在市西关小学校门口的接送等待区,家长们夸起自己孩子的变化,乐得合不拢嘴。
其实,在孩子们变化的背后,离不开西关小学语文教研组16位老师的辛勤付出。自2014年9月以来,该校紧紧围绕“五个走向”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构建起“深度学习+助学课堂”教学模式框架,设计出了一套“走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评价体系,引领语文课堂教学科学高效发展,并先后荣获了“山西省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百佳教育集体奖”等荣誉。今年9月,语文教研组又荣获了“临汾市优秀教研团队”称号。
创新校本教研 助力深度教学
“组长,二年级第11课《葡萄沟》的作业该如何布置?这些学生年龄尚小,对新疆了解较少,怕掌握不好,建议来一次集体备课。”11月3日上午,在二年级语文老师尉苗和陈宏瑞的提议下,同年级组的语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老师们你一言我一语,从在《在那遥远的地方》优美旋律中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到网上查找新疆的风俗习惯,再到“你会如何热情招待你的客人”等课堂目标设定……一一达成共识,《葡萄沟》作业的模式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就在大家觉得如释重负的时候,语文教研组组长赵斌清了清嗓子,又向大家抛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能让这堂课更加充实呢?”话题一出,再次将大家讨论的热情激发起来,老师们有的查阅教参书,有的上网搜索资料,接着忙碌了起来。
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要想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就必须有深度的引导和教学才行,这就意味着必须进行深度备课。按照学校安排,每周三下午是语文教研组的集体教研日,除了固定的集体教研,像这样的临时备课,在语文组时有发生。微信群、办公室甚至楼道里,只要大家在备课时发现问题或者有好的方法,便会随时交流,解决一些教学难点和共性问题。
凭着对工作的热爱,语文教研组紧紧围绕“走向融合,丰盈语文课堂的密度;走向多元,充实语文课堂的厚度;走向简约,追求语文课堂的‘纯度’;走向内核,指向语文课堂的高度;走向自主,抵达语文课堂的深度”的“五个走向”,不仅吃透了教材,还创新了各种校本教材。多年来,他们先后研发出“人说山西好风光”介绍册、主题科技小制作、一班一特色社团等形式多样的本土特色教材,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除了主题深度教研,学校还组织老师们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素养大赛等,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逐渐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四有好老师”队伍。
设计评价体系 夯实教学基础
11月3日是周三,也是语文教研组听评课的日子。上午8时,学校副校长杨明东就笑容可掬地夹着听课本坐在了一(2)班教室里。这已是本学期语文教研组第5次听评课了,轮到青年教师张晓莹讲课。
别看张晓莹教语文的时间不长,却将《小小的船》这篇课文讲得有声有色,同学们参与率很高,授课效果明显。
第一节课结束后,进入到评课环节,先由张晓莹为大家讲解这堂课的教学思路,之后由同组教师谈听课感受,接着教研室副主任高艳芳和赵斌分别从课堂结构和课堂提问两个角度对本节课进行点评,既肯定了授课教师的优点,也提出了中肯的改进建议,让青年教师们受益匪浅。
“语文组教研模式分三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以及专家引领,对此我很满意!”整个授评课杨明东都在认真仔细听,并给予了充分肯定,“近年来,学校语文教研组先后有张晓莹、刘楠、雷慧俊等5位年轻教师新入职。为了带领她们以最短时间轻松驾驭课堂,学校发挥‘青蓝工程’的育人功能,安排老教师传、帮、带,师徒互动、共同提高。”
在这手把手地教,一节课一节课磨炼的过程中,青年教师们迅速成长起来,在去年全校的公开课评比上,张晓莹以《纸的发明》为课题,荣获二等奖。
构建深度课堂 提升语文素养
“默读课文,想想‘我’是怎样逐渐取得珍珠鸟的信赖?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出了珍珠鸟的可爱,找出这样的语句,体会‘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情谊。”11月5日下午3时,在该校五(1)班教室里,侯丽丽老师在多媒体上发出第4课《珍珠鸟》的助学任务单后,同学们便热议起来,他们时而小组讨论、时而认真记录、时而争相抢答,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仍沉浸其中,邢瀚月同学是老师的小助手,也是同学们的小老师,她在日记中写道:“这样的课堂让我在快乐中长知识,我们太爱‘它’了!”
近年来,语文教研组紧紧围绕“走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这一课题,通过精心设计(助学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帮助提升—应用拓展等“深度学习+助学课堂”教学模式框架,针对“怎样设计高质量的助学单”“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的路径有哪些”等不同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不仅立足课堂主阵地上好每堂课,还利用课堂拓宽了学生们的培养渠道、提升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全班经典诵读展示、非纸笔检测、古诗词大赛等活动,引导同学们深入学习古诗词、三字经、笠翁对韵等国学经典;通过规范汉字书写,让学生将写字与做人和谐统一;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建立了‘读书爱好者’‘读书小学士’‘读书小博士’等学生读书过级证,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让学生受到了良好的人文教育。”谈及下一步如何提升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该校校长白润华面带微笑、满怀信心,“我们将基于学生学习的需求,继续推动‘深度学习+助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与不断研究,创新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让教师的‘教’真正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
记者 郭秀婷 文/图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