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3+”模式赋能“三类村”

2022-12-22 09:08:1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以来,吉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坚持“党建引领+市场推动”两手发力,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市场主体作用,采取“3+”模式因村分类施策,编规划、定计划,上项目、谋合作,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生产要素,谋划实施发展项目119个,全县4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以上,有经营性收入村达100%,集体经济全方位壮大提质。

  “创优模式+育强品牌”,持续增强“一类村”造血功能。该县针对区位优势明显、发展路径清晰、产业基础良好的16个“一类村”,通过完善发展模式、培育产业品牌,持续增强造血功能。完善自主生产“经营”模式,培育“优质果蔬”品牌。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培育高效特色果蔬产业。中垛乡马连滩村采取集体领办、村民入股的方式,发展265亩集体果园,预计2023年挂果,收入可达30余万元,盛果期产值可达300余万元,净收益150余万元,形成可持续发展路径;屯里镇五龙宫村建设设施蔬菜大棚50亩、春秋大棚80亩,通过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集体年收入20万元以上,同时辐射带动75户群众每户年增收1.2万元。完善乡村旅游“拉动”模式,打造“文旅融合”品牌。整合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等元素,打造特色村落,发展集休闲、文化、生态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屯里镇太度村打造的“芃篱人家”旅游项目,引进运营团队负责日常经营、品牌打造和营销推广,采取“保底+分红”的办法,村集体年收益35万元,经营收益按照49%的占股分红,并带动200多名群众实现就业,每人年增收2万元;吉昌镇上东村打造“东方时光”儿童主题乐园、“乐耕田园”等项目,通过自主经营,年收入即将突破一百万元。完善劳务服务“输出”模式,推出“人力资源”品牌。依托区位优势,整合农村劳动力,围绕区域发展需要,创办多种形式的经营实体,开展劳务服务。壶口镇成立劳务服务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壶口景区开发建设、发展运营以及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等,向驻地企业提供定向劳务用工服务,实现了企业、集体和群众“三方共赢”;中垛乡南光村成立宁丰劳务服务有限公司,采取“村集体+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采购多功能工程车、垃圾运输车、洒水车等大小设备22件,成立道路养护、卫生清扫、劳务保洁等“5支队伍”,承接驻地企业、本乡镇道路养护等服务,年增收50万元以上。完善主导产业“托管”模式,开发“优质苹果”品牌。通过整合集体土地、流转农户土地,聘请专业运营团队负责经营,重点发展苹果、花椒等主导产业,以分红方式获取收益。中垛乡永固村发展120亩果园,由县果业服务中心聘请专业团队托管经营,打造“三新”苹果示范园,收益的10%用于技术团队,90%归村集体所有,进入盛果期后,年收入可达120万元左右。

  “政策扶持+资源开发”,充分激发“二类村”内生动力。针对有一定发展基础和潜力、资产资源无法有效开发的38个“二类村”,该县通过政策、项目支撑,激活生产要素,激发内生动力。物业经营让“公房”变“厂房”。村集体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自留用地,兴建标准车间、养殖场所、仓储市场等,对外租赁获取收益。车城乡兰家河村建设6700平方米商铺、快捷宾馆,对外出租获取收益,年收入30余万元;壶口镇雷家庄村建设红薯淀粉粉条加工厂,车城乡窑科村建设果脯加工厂,出租给本地合作社,年分别增收3万元;壶口镇真村、车城乡朱家堡村等6个村建设标准牛、羊养殖场,租赁给村民,年分别增收2万元-4万元。土地流转让“资源”变“资产”。充分盘活土地资源,向新型经营主体或驻地企业打包流转,增加土地“含金量”。屯里镇桑峨村将集体和农户分散零碎、经营效益低的500余亩土地置换整合起来,以700元/亩流转给驻地企业,除农户承包金外,村集体年收入4.9万元;屯里镇回宫村、柏山寺乡马泉头村等9个村,向驻地企业流转集体土地,获得补偿收益,年分别增收5万元-15万元。资本运营让“资金”变“股金”。将村集体自有资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土地补偿款等入股企业,按股分红。车城乡车城村、柏坡底村、曹井村将财政扶持资金50万元入股林富源果库,每村每年保底收益4.6万元。

  “飞地抱团+兜底保障”,有效增加“三类村”最大收益。针对地理位置偏远、基础条件较差、资源相对匮乏、发展路径不明的13个“三类村”,该县通过抱团发展、兜底保障等措施,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消薄增收”。多方联动,构建利益联合体。鼓励“飞地抱团”经营,通过股份合作形式,建立跨镇域、村域的利益联合体,共同投资经营。柏山寺乡整合9个村扶持资金,采取入股分红办法,打造集“产学研”为一体的西岭培(实)训基地,预计年收入100余万元;壶口镇将位置相对偏僻的4个村的扶持资金进行整合,跨村域建设电商仓储物流中心,形成苹果“生产+采摘+存储+电商+物流”全链条服务模式,每村每年增收5万元。兜底保障,形成稳定增收点。该县建设30兆瓦、10兆瓦、9兆瓦3座连片大型光伏电站,保障薄弱村年增收15万元。相关村集体整合闲置资源资产入股县村发公司,根据入股比重,换算收益返还给村集体,保证每村至少收入2万元。(郭 鹏 窦晨丹)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