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青春是奋斗、是创新、是坚持,是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己的内涵。对于青春的定义,李云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永远在路上。”
初见李云,她正在工作室忙着向考察团介绍公司名字的含义与文创作品的内涵。“看一眼就忘不了,这就是‘艺眼万年’名字的意义。我们公司成立至今共设计了15个系列的作品,每一款都有着鲜明的‘黄河印记’、强烈的‘黄河情怀’。”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对她的眷恋是刻在骨子里的,第一次看见壶口瀑布,我的骄傲与自豪油然而生。”生于1990年的李云,从小在黄河岸边长大,2016年,她带着满腔热血回到吉县。
“我想把更多才艺教给吉县青少年。”李云首先投身教育行业,经过几年的专业培训与辛苦教学,她的教育版图在吉县逐步扩大,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李云对“文创”有了全新认识。“当时我市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吉县作为全域旅游中的重要一环,我想让游客来吉县不仅有心理上的满足感,还能带走一些地域特色鲜明的礼物。”
2019年,李云叫回了在北京做民宿的吉县青年陈捷、陈强,3人合伙成立了吉州红艺眼文创有限责任公司,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是3个有情怀的‘疯子’,要做一件很有‘家乡符号’的事情”。
公司成立之初,3人思想碰撞激烈,就如何凸显吉县文化、突出“黄河符号”,他们跑遍了柿子滩遗址、人祖山、壶口瀑布景区以及多名吉县本土收藏者家中。“就为做好家乡文创,那段时间我感觉都快变成专业的登山运动员。”李云说。经过不断“追寻”,他们脑海中的“吉县文创”形象越来越清晰,第一款文创作品“伏羲女娲Q版动漫”亮相,这一灵感来源于人祖山的婚育文明传说。他们希望用现代的传播方式去讲述一个厚重的古老传说,让更多人了解吉县的文化与历史。
首个作品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广泛好评,李云信心更足了。“家乡的文化由家乡的青年来讲述,更有传承意义。”在李云看来,爱家乡爱到骨子里,才会更有情怀与信念去做好这件事。“文创事业周期长、前期投入多,如果没有对家乡足够的热爱是支撑不下去的。所以我们团队新吸纳的3名年轻人都是吉县本地青年,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十分浓烈。”
“不论是文扇、抱枕、电子秤还是文化衫,我们希望游客从吉县带回这些礼物后,每每看到都会想起吉县,回忆起在吉县的美好。”李云说,他们以柿子滩遗址的图腾为创作原型,设计了眼罩、手包等,以吉县苹果为原型创作了卡通版吉县吉祥物“苹苹”“果果”,同时以奔腾的壶口瀑布为灵感,创作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商务礼盒。这些文创作品在吉县多次邀请外宾莅临的大型活动中,广受赞誉。
“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一代代人赓续奋斗。”李云告诉记者,“我想为家乡做一些事情,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变得更好,我会用手中的笔画出更多‘吉县符号’,设计出更多的吉县文化名片,让吉县文旅品牌叫得更响。同时我也会把文创知识与理念带入我的培训课堂中,让更多的吉县青少年了解家乡文化、历史,感受文创魅力。”
“县里为我们提供了展厅,还帮助我们搭建了电子商务平台,邀请老师为我们授课,为我们的外出考察沟通协调。”吉县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让李云的文创事业如虎添翼。在李云看来,政府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就是让青年大展拳脚、施展抱负。与此同时,团县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及时送达有利于青年发展的利好政策,激发了吉县青年干事创业的热情。
“我们目前正在打造‘匠人集市’,将吉县的老手艺人集合起来,用新媒体传播平台推广出去,通过将他们的传统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吉县文化,同时帮助他们打造个人IP,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在李云的愿景里,下一步他们还会利用家乡的苹果树,创作出更多的“果木系列”作品,让家乡的文化通过“艺眼文创”,插上飞向全国的翅膀。
记者 赵俊 王凯 实习生 窦雯婧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