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日前,记者在尧都区汾河街道办事处新西村内看到,几个村民正在村集体的艾草地里忙碌着,村口的艾草加工车间内不时传出机器的轰鸣声,还有几位村民正躺在艾灸室内的诊疗床上享受理疗服务。说起如今的生活,大家都笑呵呵地说:“小艾草鼓了我们的钱袋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找准项目谋发展
“我们村有226户826人,耕地面积不足600亩,在外务工人员多,村集体经济薄弱。”刘林敏是新西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扭转这一局面,成了村“两委”班子的头等大事。
2018年,新西村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在汾河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扶持下,作为试点引进了艾草种植项目,并动员村民种植艾草,“我们负责引进项目,垫付资金,村民按要求种植,成熟后我们再进行收购与销售,村民种得放心也安心。”刘林敏告诉记者,艾草种植周期短,一年能收三茬,劳动强度低,经营风险小,市场前景好,种植户每年能空出四五个月时间打零工补贴家用,因此很受村民欢迎。
从最初的20余户村民小范围种植37亩,到2022年初全村一半村民加入,艾草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亩。4年时间,新西村将这一项目延伸到附近的乔李镇南高村与土门镇坟上村、田村,发展外村种植面积500多亩,艾草种植项目规模化、体系化,为新西村奏响了致富曲。
全民参与谱新篇
村民的钱袋子鼓了,种植的劲头越足了。
“之前村民种植的艾草收割后,我们找客商到地头收购,价格很低。今年4月份,我们村成立了集体经济公司,赴外地考察取经,学习种植加工技术、了解市场需求、研判发展前景,回来后建起了艾草加工厂。”刘林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之前客商地头直接收购平均价是每公斤1.6元,每亩地年产量在1500公斤左右,抛去所有开支剩余1700元。我们成立加工厂后,对艾草进行了深加工,用艾绒做艾条、粗渣做枕头、细渣做饲料、艾灰做蚊香,再出售这些衍生产品,增加的集体收入年底再给农户分红,平均每户每亩地收入增加1000元,还提供了20多个就业岗位,预计年加工艾绒200吨,年产值约400万元。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更多的钱。”
郑明军是新西村艾草加工厂的一名技术工人,“出去学了技术,回来在家门口就业,每个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我很知足。”郑明军说,他这个年纪外出打工,家里人也担心,村“两委”组织带领村民学习艾草机器加工技术,他从农民变成了“技术工”,“有一门技术在身,日子更有奔头。”
厂里活儿不多的时候,郑明军还会在地里帮忙收割艾草,“这些是枕头乡河底村农户订购的,捆绑完我就送过去。”初冬的暖阳下,郑明军忙碌的身影在长势喜人的艾草地里来回穿梭……
此时,68岁的刘爱珍也在艾草地里忙活着。“我家种了3亩艾草,每年有8000多元的收入,不忙的时候还能在村集体流转的地里负责艾草育苗、除草的工作,一天能挣60元,干的都是老本行,轻轻松松就把钱挣了。”话音未落,刘爱珍爽朗的笑声已响彻田间地头。
幸福生活节节高
有了好日子,还要有好身体。66岁的李育芯正在村里新建的艾灸理疗体验馆里进行艾灸体验,“这儿的中医很专业,我们老年人熏熏艾对身体好。”
为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新西村村“两委”干部自筹资金入股集体经济公司,新建了艾灸理疗体验馆,将艾草产业链直接延伸到顾客。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老中医进行培训授课,重点培养3名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学习艾灸技术,为发展康养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提供人才支持,并通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拓宽业务范围,与河南省南阳市两家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与我市多家艾灸馆、布艺店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多渠道打开市场。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从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0万元,到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刘林敏对新西村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下一步,我们还将以集体经济公司为牵引,优化种植、加工销售渠道,稳步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市场竞争力,力争让小艾草变成‘富民草’,让艾香飘满整个新西村。”
记者 赵俊 王凯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