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县响水河镇东陈村集体经济发展纪实

2022-12-21 09:17:5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冬日的暖阳,笼罩着浮山县响水河镇的东陈村。走进村里的石磨小杂粮加工坊,机器轰鸣声声声入耳,村民劳作往来不绝,空气中徜徉着阵阵麦香味儿。从运输、入仓到筛选、润麦,再从洗麦、研磨到包装、出库,每个环节进行得有条不紊。

  “我们东陈村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有种植杂粮的传统及厚重的历史资源。”东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温金锋自豪地说,“全村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之路,通过党建引领‘农业+文创+旅游’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今年年初,东陈村立足于有机旱作农业的“特、优”战略,由村集体盘活100亩土地资源,集中连片种植新引进品种黑小麦,大力发展“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并与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技术团队共建黑小麦东陈转化示范基地,同时利用石磨机等加工优势,推动产业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帮助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我们实行村民订单种植、订单收购、车间就业,切实将农户‘嵌入’小杂粮产业发展链条上。”温金锋向记者介绍。

  在发展过程中,示范基地坚持走绿色生态现代农业之路,打破传统耕作模式,通过“耕、种、防、收、销”实行统一服务。为提升黑小麦的品质,从种植到收获全程实现机械化作业。

  “由村集体带领发展小杂粮加工产业,我们种植的小杂粮也不愁销路了。”村民王长林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小杂粮销路有了保证,像他一样的种植户就吃上了定心丸。

  石磨小杂粮加工坊,是东陈村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项目。投产运行后,每年村集体收入为15万元。这里配置了农产品净化、分级、干燥、预冷、储藏、保鲜、包装等现代化设备和设施,对小杂粮进行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可带动168户种植户年增收80万元,合作社加工收益47.6万元。

  2016年,东陈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该村依托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举措。在村校合作方面,打造乡村旅游打卡地,依托传统古村落农耕文明、官商大院等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建设乡村旅游绿色生态圈。先后与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美术学院共建“文化艺术创作实践研习基地”,举办采风摄影展参观活动,大力宣传东陈古村落文化;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建“校地联合创新设计研究基地”,开发特色文化创意产品,通过文化影响力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东陈村先后成立了8个合作社,发展苗木、果蔬、羊肚菌种植,流转30亩地建成了10个种植大棚,带动40余户群众增收;建设存栏2000只羊的羊场一座,村集体每年增收12.4万元;建设100千瓦光伏发电站一座,每年增收近12万元;村集体与浮山县尧山建设有限公司签订文化旅游建设合同,成功申报东陈文化旅游建设项目,将投资3000万元打造古院落浏览区和文化研学区。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26.8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2.4万元。

  如今的东陈村,在抓好主导产业的同时,发展了经济林、育苗基地、中药材、羊肚菌等特色产业,带动全村100余名闲置劳动力就业,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得到实惠。

  “集体有收入,才能给民生事业带来强大的支撑。”温金锋说,集体经济用于促进村庄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养老等事业发展,吸引农村人才回流,让群众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只抓经济还不算,村容村貌大改变,水泥路宽又平,路旁也把路灯安,街道平,排房新,明亮路灯看得清。不管早晨和黄昏,城市乡村难区分,热闹红火的新农村……”73岁的村民李逢华用一串顺口溜总结着村里的变化。东陈村的变化,他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产业兴,则乡村兴。如今,东陈村的杂粮种植辐射到了周边其他乡镇,实现了以“小杂粮”种植带动“大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挑起了大梁。

  记者 祁欣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