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县瓦窑圪塔村:脱贫致富奔小康 乡村振兴开新局

2022-06-09 08:37:1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2022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第一站就来到临汾,送来了党中央的关心和慰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山西考察。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齐心协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昂首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精准施策,打赢脱贫攻坚战

  初夏,吕梁山绿意葱茏。汾西县僧念镇瓦窑圪塔村村民赵东海高兴地向记者介绍:“屋顶装了光伏板,如同家里添了个壮劳力。”

  产业兴,则农民富。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各项产业蓬勃发展。其中,光伏扶贫产业覆盖全市,广大村民享受到了光伏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

  “十三五”期间,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持续强化“军令状”“交总账”意识,高位推进、高压传导、高密度安排部署,扛牢攻坚责任,落实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的目标,在促进全市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高位推进,压实责任。市委、市政府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每年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以及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持续保持高位推动、高频督办、高效落实的良好态势。在实际工作中,我市实行脱贫攻坚“双组长”负责制,坚持“四级书记抓脱贫”,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先后出台了《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容错纠错八条措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时间出台了《全市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工作的若干措施》,创新构建了脱贫攻坚目标责任和工作落实“两个体系”,实行“五清单两标准一档案”“周例会月报告季总结”制度,建立督办催办、每周快报机制,靶向推进了重点工作和问题整改步伐。各县(市、区)制定了“两表两清单”,使各项工作落实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突出特色,打造亮点。以产业扶贫强基固本,带贫益贫机制不断完善。我市以沿黄、沿汾、沿太岳“三大板块”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构建“1+N”产业扶贫支撑体系。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就业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六个十”工程,全力打造“临汾技工”劳务品牌。大宁县创新实施购买式造林新模式,打赢了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坚持把光伏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亮点工程”,大力推行以村级电站为主、户用电站和集中式地面电站为补充的光伏扶贫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开创了产业扶贫的新模式。扶志扶智激发动力,贫困群众精气神全面提振。大力开展“孝亲敬老”等“六大行动”,有效激发了干部群众的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特别是蒲县“道德银行”典型经验入选全国优秀扶贫案例。

  多措并举,做足成色。加大投入力度,效益充分发挥。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每年均实现“双增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形成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大规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总投资22.9亿元,建设集中安置点345个,建(购)安置住房16364套,易地扶贫搬迁入住49565人。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整村提升工程改善了村容村貌,交通扶贫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电力扶贫点亮了脱贫路,网络扶贫拓宽了致富路,电商培训累计6万多人次,文化扶贫奏响了新乐章,全国脱贫攻坚优秀题材剧目蒲剧《春暖蒲子山》在线全国展演。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先后选派5批2151人次“第一书记”、7942人次驻村工作队员驻村帮扶,得到了贫困群众广泛认可。

  2020年底,我市如期实现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个非贫困县整体脱贫,6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26.9万余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全市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7.45%降为零,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0005元增长到2020年的13782元,增长37.8%。

  守牢底线,夯实群众小康路

  在汾西县僧念镇段村下辖的闫家坪村,市人民检察院派驻段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王增华与工作队员来到脱贫户柏红记家中,拿出表格,对照防返贫相关要求,详细了解柏红记家的收入、“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以及家庭有无因病、因灾、因学等产生刚性支出情况,并进行详细登记。

  “防返贫监测入户调研是为了及时掌握农户家中情况。”王增华介绍,“我们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舆情信访研判四种方式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早发现、早帮扶,实施了医疗救助、产业发展、务工就业等一系列针对性帮扶措施,逐步稳妥予以解除风险,并长期跟踪监测。”

  今年,汾西县启动了“汾西防贫宝”项目,由县里的对口帮扶单位中国证监会和县政府共同出资500万元,在防返贫监测中,对全县因病、学、住房、饮水、意外等产生返贫风险的农户给予阶梯式救助,进一步夯实脱贫成果。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市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聚焦精准帮扶,坚决守牢防返贫底线,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强化动态帮扶,消除返贫风险。我市常态化动态调整全市防返贫监测“三类户”,全部纳入帮扶体系。通过技能培训、发展产业、稳定就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启动应急风险补偿金等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强化救灾帮扶,加快灾后重建。2021年9月至10月,针对罕见秋汛,我市成立了市级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专班,专设防止因灾致贫返贫工作组。在全省率先出台应对洪涝灾情防止因灾致贫返贫十条措施。全市新纳入灾后重点监测对象456户1156人,做到了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全市因灾农房修缮重建的脱贫户、监测户共6017户全部喜迁新居。强化就业帮扶,提升就业技能。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加大劳务品牌培育力度,倾力打造出“华翔工匠”“蒲县柳编”“浮山厨师”等10个省级、市级劳务品牌。大力推进脱贫劳动力返岗复工、稳岗就业。

  各项防返贫和帮扶措施的有力落实,为我市广大群众增收致富夯实了基础。

  积极拓展,奏响乡村振兴曲

  “以前打零工,东奔西跑不稳定。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工资高,活儿轻松,不仅缴‘三险’,还有全勤奖。”大宁县三多乡川庄村村民王云平高兴地介绍。

  王云平今年54岁,家中有4亩地,以前主要靠打零工赚钱,收入较少。2020年,山西昕宗酒业有限公司落户川庄村的义亭河畔,不仅解决了周边不少人的就业难题,而且直接带动了种植、养殖产业的发展。

  昕宗酒业有限公司是大宁县首家酿酒企业,被确定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占地200多亩,一期项目于2021年建成投产,年产地缸大曲酒5000吨,2021年产值2498万元,利税246.7万元。二期项目计划于2024年前建成投产,将再扩大产能5000吨。届时,就业人数将达300人,原酒总产能达到10000吨,成品酒年产能达到10000吨。

  “我们酿酒需要大量的高粱,也产生大量的酒糟,所以结合实际通过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实施高粱种植、存储、养牛等项目。”昕宗酒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李石头说,“高粱酿酒、酒糟喂牛、牛粪入田,不仅带动了群众增收,而且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循环经济,为大宁县乡村振兴提供了助力。”

  为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市用脱贫攻坚的力度、作风和标准推进乡村振兴,在巩固拓展中全方位做好“五大衔接”。责任衔接方面,坚持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下设“一办十五个工作组”,持续压实各级各部门的责任。规划衔接方面,坚持规划引领,制定出台《临汾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十四五”相关专项规划。政策衔接方面,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面系统梳理“四个不摘”政策举措103项,向各县(市、区)和市直成员单位印发了责任分解方案,实现无缝对接。机制衔接方面,各县(市、区)按要求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月例会”,市级每月制定指导要点;向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下发催办函,靶向推进问题整改。队伍衔接方面,市级及17个县(市、区)乡村振兴局全部重组挂牌。对全市驻村帮扶干部进行了轮换,各级共计选派929支驻村(乡镇)工作队、2868名驻村工作队员、708名驻村“第一书记”,全部奔赴乡村振兴一线真帮实扶。同时,加大队伍培训力度,提升干部专业化能力。

  我市还通过大力推进“特”“优”战略,优化调整驻村力量,实施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强化整改落实等措施,确保脱贫基础更加巩固、攻坚成效更可持续、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市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干部群众,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要内容,殷殷嘱托、厚望如山,声声关切、言犹在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引领性、针对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李永升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将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临汾新篇章。”

  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畅任杰

上一篇: 襄汾县大陈村:靓丽后花园 滨河耀明珠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