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十个聚焦、十个着力” 谱写临汾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访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靳亚伟

2022-04-07 09:25:1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靳亚伟,现任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1998年至2016年在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工作,任副主任科员、综合科科长,2016年8月至2019年5月任永和副县长,分管卫生计生、食品安全、工商质检等工作,负责实施“健康永和”战略和商事制度改革。调任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后,先后撰写了关于我市脱贫攻坚及贫困退出情况、大宁县花卉产业发展、洪洞县文旅融合发展等多篇调研报告,创办编发《开发区创新发展研究》刊物11期,并赴汾西县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系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专家解读成员之一。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五年看头年”,开局很重要,临汾在“争先进位崛起”中迈入全省第一方阵的任务十分艰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综合考虑速度、效益、结构、动能四个维度,对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指标进行了统筹安排,与省委“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难中求成”的要求高度契合,贯穿了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主题。报告充分考虑当前临汾的经济现状、产业基础、临汾市情,设定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5%左右,高出全省一个百分点,体现了市政府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凸显了市政府“跳起来摘桃子”的工作原则,彰显了市政府“迈进第一方阵”的坚定决心。报告对2022年工作的安排部署,总体概括为“十个聚焦、十个着力”,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在临汾考察调研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的最新实践,为临汾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清晰的总体思路,指明了具体可行的现实路径,具有很强的宏观指导性和政策连续性,是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依据和遵循。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靳亚伟。

  记者:“十个聚焦、十个着力”回答转型之问,彰显了市政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怎样的宏观考量?

  靳亚伟:高质量发展首当其冲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临汾经济曾一度处于过度资源依赖的发展阶段,产业转型既是临汾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是困扰临汾的时代课题。市政府抓住转型之问,在“十个聚焦、十个着力”的安排部署中,把产业转型发展放在突出重要的首要位置,进行精准谋划、宏观布局,从转型的策略、定位、路径等方面,深刻回答时代之问,提出临汾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最优解”,彰显了市政府“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的政治担当和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宏观考量。

  一是敲定了产业转型的总体策略。市政府充分认识到,临汾是个资源大市、建设经济强市,必须摆脱资源依赖,走出动能换挡的阵痛,由以往单一的依靠资源、资金和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要素合理流动,步入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轨道。要更加注重产业的布局、结构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聚焦产业转型、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传统产业内涵集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链集群发展、服务业提质增效、农业特优高效发展,文旅融合发展……掷地有声的策略,科学清晰的思路,是产业转型之问的深刻回答,字里行间渗透着市政府产业转型的宏观考量,吹响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号角”。这些策略和思路,高屋建瓴,总揽全局,立意深远,是引领临汾产业转型的指导原则。

  二是明确了产业转型的具体定位。报告对一、二、三产业的定位十分准确,这就为临汾的产业转型提供了科学依据。临汾素有全省“棉麦之乡”的美誉,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虽然在我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仅为8%,但它是“安天下、保稳定”的基础产业,《政府工作报告》突出“稳”字功能,将其纳入了“经济大盘”重中之重的位置。我市工业产值占比为49.8%,占据临汾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传统产业是临汾的支柱产业,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新兴产业是后发优势极为明显的产业,报告坚持“强”字定位,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进行了浓墨重彩的部署安排。第三产业在我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42.2%,服务业是潜力产业,报告对服务业的定位突出了一个“活”字,强调文旅业要注重挖掘临汾厚重的历史文化元素,在“魂”字定位上做足文章。这些定位符合临汾实际、符合产业内质,是推进产业转型的立足点。

  三是指出了产业转型的实现路径。报告针对三个产业,分别指出了实现转型的具体路径。农业在“稳粮保地”基础上,强化农产品品牌和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流通,做强特色产业,加快农产品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建设,确保粮食播种面积751.8万亩、产量42.5亿斤;工业积极推广安全、高效、绿色矿井生产模式,焦化产业上大压小、产能置换、退川入谷,大力发展精品钢产业和清洁能源,新兴产业推行“链长制”,培育一批“链主”,做大做强沿汾装备制造业集群、新材料集群,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服务业实施提质增效十大行动,形成服务业活力迸发的态势,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文旅业要深化“回家·悦生活”旅游服务标准建设,“三大板块”分别打造旅游亮点,形成独特优势,举办第三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让游客感知临汾的城市之靓、文化之蕴、风景之美。这些路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行性,是产业转型的有效抓手,按照这个路径坚定走下去,临汾的转型发展一定能蹚出一条新路来。

  记者:“十个聚焦、十个着力”坚持多元赋能,体现了市政府厚植高质量发展动能怎样的战略举措?

  靳亚伟: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核心要义是培育发展动能。报告在“十个聚焦、十个着力”的安排部署中,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推动市场要素科学配置、资金资源合理流动,从强化数字赋能、壮大县域经济、增强项目引擎、培育市场主体方面,坚持多管齐下、多元赋能,明确了市政府厚植发展动能、积蓄发展优势的战略举措。

  一是数智赋能是关键要素。“十四五”规划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单独成篇,可见数字经济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前瞻思维和宏阔视野对数字经济进行战略布局,强调所有的产业和项目都要注重数智赋能,加快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比如,鼓励数字龙头企业入驻临汾,强化“智慧农业”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作用,支持数字经济项目建设,鼓励侯马曲沃发展“5G+工业互联网”“智慧菜谷”,支持隰县吉县以电商为基础加快发展智慧梨果业,等等。从这些措施可以清醒地看出,数字经济的战略意义在我市已经提升到新高度,临汾主动拥抱数字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通过数智赋能形成赶超优势,数字对我市的生产生活将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二是县域赋能是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厚植发展动能最基础的“抓手”。从我市市情分析,我市共有17个县(市、区)和11个经济开发区,如果把这些单位的发展动能充分培育起来,将会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大优势。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体量最小的大宁去年GDP仅14.7亿,全省排名117位,不足50亿的还有吉县、隰县、永和、汾西,排名均在全省110名之后,与400多亿体量的尧都相比差距甚远,永和、吉县发展相对滞缓,去年增速仅为1%左右,成为我市县域经济的短板。为此,报告着眼“三大板块”统筹协调发展,下达了县域经济做大体量、提升能级的“任务书”:沿汾板块要依托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整体提升,尧都区GDP进入全省前10,其余5年后前进5-10位;沿黄板块小县GDP翻番、大县培育新的增长点,5年后GDP前进5-10位;沿太岳板块依托产业和生态优势做大经济总量,5年后GDP前进10-15位。开发区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化“三化三制”改革,坚持“以亩产论英雄”“以实力论英雄”“以项目论英雄”,确保标准地、标准厂房供给,依法依规全面赋权,实现“办事不出区、工业不出园”。市政府在壮大县域经济上,充分考虑“三大板块”产业布局和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对开发区的定位准确而清晰,就是打造“县域经济的主引擎、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体现了全局观和超前的战略思维。

  三是项目赋能是重要引擎。项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培育发展动能最直接、最能见效的是项目。报告明确指出,今年要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以滚动谋划项目积蓄发展动能,以精准引进项目加快转型进度,争取更多项目落地。今年将围绕“十四五”规划、国家和省重大战略,聚焦乡村振兴、环保、交通、民生等领域,谋划储备一批大项目,全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031个、总投资419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07亿元。从这些措施可以清晰地看出,对项目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定位、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市政府认识清醒、谋划精准,定位很准确、措施很务实,坚持清单化、项目化、网格化的工作方式,通过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必将形成临汾发展动能的新能级,打造我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四是主体赋能是动能之源。报告指出,市场主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市场主体作为宏观经济的最小单位,是机体的“细胞”,只有多起来、活起来,宏观经济才能形成强大的产业优势和发展动能,这就需要优化营商环境和外部环境。临汾市场主体去年年底规模为29.7万户,其中“四上”企业1924户,总体规模不大,规上企业占比较小。为此,报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市场主体培育,一手抓优化营商环境和外部发展环境。一方面扎实开展“市场主体建设年”活动,力争市场主体新增6万户,制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另一方面,推行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优化营商环境的机制体制,同时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省内外地区交流合作,营造有利于市场主体赋能、激发市场活力的开放的外部环境。可以预见,通过改革创新和优化环境,我市的市场主体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越来越活,成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之源。

  记者:“十个聚焦、十个着力”关注民生福祉,昭示了市政府怎样的为民情怀?

  靳亚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十个聚焦、十个着力”安排部署中,市政府高度关注民生福祉,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把环保和安全作为守好临汾底线的“两件大事”“两道难题”和最基本的民生,把“打造晋南城镇圈”作为省委赋予的政治任务,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指导思想,聚力抓好各项民生事业,不断创优社会环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昭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情怀。

  一是擦亮生态底色,展现市政府推动生态文明的坚定意志。临汾曾一度环境污染严重,全国排名倒数,生态环境部对我市启动区域限批,经济发展受阻严重。环保作为最基本的民生,广受关注。近年来,临汾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扣建设黄河流域绿色崛起转型样板城市,不断擦亮生态“底色”,相继建成汾河、涝洰河、润州园等生态休闲公园,打造临汾“会客厅”“城市绿肺”,推动流域生态治理,持续开展污染防治,生态治理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老百姓明显感受到,临汾再现了记忆中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花果城”美景。报告指出要发展绿色产业,倡导低碳生活,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翻身仗,大力实施“蓝天行动、碧水行动、净土行动”三大战役,保护生态家园,建设绿色临汾。从《政府工作报告》对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部署中,我们切实感受到,今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份量”更足、“绿量”更多、“硬招”更管用,市政府守好环保“底线”、守护美丽家园的决心更坚定,必将建成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新鲜、土壤更干净的美丽临汾。

  二是守好安全底线,展现市政府打造平安临汾的政治清醒。临汾曾因过度资源依赖造成安全生产事故频发,一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安全是最大的民生,是最基本的底线,至关重要。近两年是临汾发展的非常时期,市委市政府在疫情防控和化解金融风险上,下恒久之力,保持了安全稳定的发展局面。在疫情防控上,市委市政府顶住压力,扛起政治责任,推动各项防控措施落细落实,坚决守住守好“临汾阵地”。在化解金融风险上,市委市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克服重重困难,及时化解临汾城投一百多亿的融资债务,保住了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事非经过不知难”,当前的安全发展环境实属来之不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矢志不移守好安全底线,采取了严而又严的措施。比如,新冠疫情防控事关群众生命安全,面对日益严峻的防控形势,必须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超前研判、全民动员、网格管理、数据跟踪,坚决守好“临汾阵地”;采取最严厉的惩处和问责,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强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些部署站位高、要求严、措施硬,体现了市政府“安全大于天”的责任意识和守好安全“底线”的良苦用心。

  三是提升城市品位,展现市政府狠抓城镇建设的强大决心。城镇化建设事关人居环境和城市品位,与群众利益紧密攸关,是最硬核的民生。与省域副中心相比,打造晋南城镇圈,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是省委赋予临汾更有含金量的金字招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带动力、辐射力、吸引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大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临汾,依法拆除54号院、二中路“最牛钉子户”、河汾路等违法建筑,有效打击了歪风邪气,重塑了社会导向;鼓楼南北街、古城路、向阳西路通过靓城提质,面貌焕然一新;建成解放路拓宽改造、解放路立交桥、鼓楼西立交桥、涝洰河大桥等一批重大城建项目,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总之,办成了很多以前想办而办不成的大事难事,临汾的颜值、气质、价值不断攀升,老百姓交口称赞、拍手叫好。今年报告仍坚持“大气魄、大手笔”,指出要统筹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园林城市、智慧城市“多城联创”,开展城市更新三年行动,实施88个、总投资318亿元的城建工程。“核心内环”和“快速中环”是今年城建的大亮点,工程建成使用后将有效构建临汾快速交通体系,进一步提升临汾城市品位,城市建设将实现质的飞跃。县乡建设方面,强化路网、交通等基础,实施一批标志性城建和靓城提质项目,加快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县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设39个省级“四类示范村”,打造一批美丽乡村。在城镇建设上,市政府坚持高端谋划、高位推动,体现了再建美丽临汾、文明古都的强大意志,一个更宜居、更有魅力的城市,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晋南都市圈熠熠生辉。

  四是重视普惠民生,展现市政府推动共享发展的责任担当。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养老等普惠性民生事业,涉及面广,涉及群体多,是最广泛的民生。报告围绕5个方面的民生,进行周密细致的部署,彰显群众利益至上的情怀。比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落实“双减”政策,建设改造幼儿园10所、寄宿制学校82所,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6所;回应群众关切的就医问题,推进国家级“卫生应急综合试验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深入开展强医提质行动,让老百姓看病更方便;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方面,用好“六张体育名片”,加快体育公园建设,大力发展赛事经济,丰富文化下乡活动;推进社保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扩大参保覆盖面,推进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等等。可以预期,这些民生举措的落地见效,将会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临汾的幸福指数。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华章,要在全市干部职工的不懈接续奋斗中书写。只要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市委“1355”发展战略,咬定“迈进全省第一方阵”目标不动摇,围绕“十个聚焦、十个着力”精准发力,谋定而后动,负重而赶超,砥砺前行,久久为功,就一定能谱写好临汾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