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报告指出,坚定不移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群完整、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近日,记者采访了市委党校副教授李唐。
记者: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是重中之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我市要坚定不移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请问您如何看待我市产业转型?
李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定不移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这一方面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勠力改变一煤独大产业结构,久久为功坚定不移推进转型的延续,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主动适应时代需求,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尊重发展规律,在理念和路径上所折射出来的一系列新的理念和新的实践。
记者:您刚才提到“在理念和路径上所折射出来的一系列新的理念和新的实践”,这个“新”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李唐:首先,体现在目标定位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逻辑主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行稳致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结合临汾经济实际,锻长补短是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蹚出一条转型新路的根本举措。所以,这个“新”就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群完整、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一目标定位、路径选择和发展导向方面。总之,围绕着“本土特色产业未来化和未来产业承接本土化”两个导向,构建符合临汾实际、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叫响临汾工业品牌。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名言在经济领域也同样适用,安泽连翘业界闻名,海外游客到了中国就想来吉县壶口瀑布游玩,去陶寺遗址看一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是我们唯一可以和沿海发达省份,以及周边地区相比较的领先优势。所以,不妨将这句名言修改一下:“越是特色的,也就越是世界的”。对于临汾而言,归根结底要在新的发展格局中找准临汾的位置,占据一席之地,这关键就在于能不能找准自己的特色优势、能不能用新的发展理念打造我们的特色优势,继而把临汾的特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和领先优势。《政府工作报告》中无论是“三大板块”的经济布局,还是产业体系,都将“特色鲜明”作为主题,作为我们融入双循环和实现产业转型的根本立足点。这是临汾撤地设市20年来对转型认知一次新的提升。
其次,体现在发展理念上。“传统产业是财富不是包袱”,传统产业不仅是我们经济运行的压舱石,更是我们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未来化的基础。所以,我们不能放弃优势求发展,而是要围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产业五个转型的要求,以新发展理念做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篇文章,以立足特色优势建链,锻造特色优势强链、传导特色优势延链补链,打造临汾中高端产业体系和价值链体系。《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我们的三次产业就做到了精准定位、分类施策。比如:对我市处于上中游、以原料初加工和半成品为主的传统产业,以环保、节能和提升科技含量强链为主,做好行业的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逐步向下游延伸。尤其是能源产业,这是相比较沿海发达地区的先天优势和领先优势,我们既要能源变燃料,也要能源变材料,更要以能源引人才技术,引研发专利,把能源科技作为立足未来产业的竞争优势,构建“能源+”的全产业体系。对于特色农产品、医药保健品、文旅、食品酒水等消费类终端制成品产业,我们要在品牌附加值、管理营销和市场占有率上做文章。《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临汾优选”产品准入和退出标准,就是推动其向市场化方向发展的有力举措。总之,通过对不同产业的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用好市场和政策两种手段,叫响临汾品牌。
记者:您刚才提到我市除了丰富煤炭资源外,还有很多农业、文旅和区位的资源优势,那么如何把我市的特色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呢?
李唐:从市第五次党代会、市委五届二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到市两会的各项系统谋划和决策部署,我市都制定了科学的规划、清晰的路径和务实的举措。概括起来,主要是理念做到“两个克服”、打造“三个创新驱动”和夯实一个“绿色根基”三个关键点。
首先,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到“两个克服”。正确的思想理念是我们做好转型这一中心工作的前提。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山西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远战略谋划,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后五年和今年的工作安排,提到了要“坚持久久为功。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坚定的长期主义者”。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临汾实践。因此,从报告中我们看到了全市上下坚决克服“煤焦依赖”情节,不走“煤价上涨时无暇调产,煤价下跌时无力调产”的老路、死路和绝路,而是横下一条心,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转型定力,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同时,也看到了全市上下坚决克服“短期效应”,以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的真抓实干。在这种正确观念的引领下,未来五年临汾一定能在特色农业、能源革命、装备制造、文旅融合和现代物流等若干特色产业领域,打造一批国内外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实现“十四五”末特色产业聚型,转型动能成势。
其次,把创新摆在全局的位置,打造“三个创新”。一是科技创新。我市广泛开展的市校合作“双千工程”,就是打造创新驱动的具体实践。二是企业家创新。产业转型靠的是企业,企业发展靠的是企业家。撤地设市20年来,我市涌现出很多富有创新精神,致力于转型的企业家。我们必须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把企业家放在转型的C位,打造临人临才和优秀企业家、创业者的临汾乐土。三是政府的改革创新。制度具有根本性。产业转型离不开有为政府,离不开效能、法治和优商的产业环境。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建立健全与转型相匹配的政策制度,是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世界范围内资源地区经济转型的普遍规律和成功经验。结合我们当前的工作就是要持续把开发区打造成转作风、强服务和推进体制机制等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和新高地。在深入推进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改革创新的溢出效应,把开发区业已形成的创新示范经验,向全市域扩散传导,继而打造全市域的创新高地。
最后,就是夯实产业的绿色根基。多年以来,由于发展方式不合理,造成了生态环境方面存在很多短板和历史欠账。环境保护卡脖子的问题,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瓶颈。尤其是在“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下,把绿色作为产业转型的根基,以环保、双控倒逼转型,这不仅决定着我们产业尤其是传统优势产业能否迈过生存线,达到发展线,更是我们能否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盼。所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坚定蹚出一条环保与经济共赢之路的决心和定力。
本报记者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