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佶鹏,市委党校教授,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农村集体经济专业委员会理事。1996年12月分配到市委党校工作至今,历任经济学教研室教师、教务处副处长、副教育长、教育长。主要从事经济管理、“三农”问题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和市委党校教学业务管理工作。曾荣获山西省党校系统优秀教师、山西省党校系统先进工作者、临汾市优秀共产党员、临汾市委党校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在《价格理论与实践》《理论探索》《山西师大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20篇,出版个人专著2部,与他人合著临汾经济发展研究专著2部,2篇论文获全省党校系统科研成果一等奖。
投资、消费和外贸被誉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GDP增长的源泉,是经济成长与增长的驱动力。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推动“三驾马车”发力,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牵引拉动,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发挥出口的补充和调剂作用,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通过“三驾马车”同步发力,为经济运行平稳夯实基础,推动全市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近日,记者采访了市委党校教授刘佶鹏。
记者:如何理解驾驭好“三驾马车”,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刘佶鹏:完整意义上的“三驾马车”,是指在支出法核算中的最终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产品和服务出口。最终消费支出反映消费需求;资本形成总额反映投资需求;净流出等于货物和服务的流出减去流入后的净额,反映外部需求。这“三大需求”,就是我们所说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投资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总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也是增加社会总供给的重要途径,通过增加投资能够扩大社会生产能力。一般来说,投资的适度增长能促进经济持久发展,投资增长不足可能减缓经济发展。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最终需求,是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动力,消费需求是生产的目的,可以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并刺激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出口能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出口也能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减少相关企业破产,增加国家税收收入,进而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调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临汾蓄势赶超、弯道超车,要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省第一方阵,迫切需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通过驾驭好“三驾马车”充分挖掘有效需求,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记者: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三驾马车”同步发力,推动全市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在这个过程中我市应该如何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刘佶鹏:今天的投资增长是明天产出增长、结构调整、质量提升的基础。2021年,我市一手抓营商环境优化,一手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71.5亿元,同比增长12.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7.6个、3.8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省第四,连续9个月稳居第一方阵。今年,要继续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抓住重点招商引资,确保投资项目和金额有较大幅度增长。要进一步明确投资重点,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激活民间投资,吸引外来投资,形成有效投资,让投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稳定。
尤其应注意的是,要紧紧围绕重谋划、抓落地、破难点、通堵点展开工作,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在“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长10%以上。重谋划,主要围绕煤炭行业智能化绿色化、精品钢、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信创、生物医药、陆港物流等优势产业谋划延链补链强链项目,聚焦国省政策资金方向,围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社会民生四大领域谋划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围绕数字经济谋划一批数字与产业深度融合项目。抓落地,要建立完善市级统筹、分级负责、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项目推进体系,构建项目建设全周期服务系统,不断深化领导包联机制,建立完善督导奖惩机制,推动项目抓紧落地建设。破难点,通过扩大与央企国企合作、紧盯政策全力对上争引、加强政银企对接等方式,着力解决好项目建设“钱从哪里来”问题。通堵点,抓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政策集成落地、项目精准服务等措施落实,全力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记者:结合我市实际,如何在“三驾马车”同步发力中积极促进消费增长?
刘佶鹏: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已经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也是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2021年以来,为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我市商务部门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举措的基础上,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多措并举拉动消费。制定了《2021年临汾市商业经济提质行动计划》,深入开展线上线下“双渠道”促消费活动,通过政府引导、平台支持、企业让利相结合的方式,打造贯通全年、多元融合、模式创新、涵盖全域的消费促进新平台,推进常态化促消费活动取得新提升、新成效,消费基础性作用持续发挥。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56.5亿,同比增长15.2%,高于全省增速(14.8%)0.4个百分点。但我市在促消费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扩大消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改进消费环境,开拓更多的消费增长点,仍然是我市消费工作的重点内容。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需求侧管理,进一步完善消费供给和业态,稳住传统消费,大力发展新型消费,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不断加强消费软环境建设,通过构建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让消费的牵引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具体讲,就是要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产业,推动大型消费商圈建设,改造提升品牌街区,加快建设便民消费商圈。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大力提振传统消费,持续开展数字消费券派发活动。培育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平台,推动传统商贸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培育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新业态。完善农村和农产品流通网络,加快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覆盖范围。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积极培育定制消费、信息消费、幸福消费、绿色消费等新热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促进消费持续稳定恢复。严格市场监管,健全消费投诉维权机制,营造便利、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
记者:临汾应该如何立足实际,推动“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稳中提质?
刘佶鹏:实施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既是立足我市实际做大经济规模的需要,更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意。
临汾近年来外贸增速较快,处在全省前列,但规模还不够大。要加快实施外贸提升战略,支持华翔、华德、鸿晋等骨干出口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进县域外贸发展,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引进产业链关键节点企业、“两头在外”加工贸易企业,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带动更多中小微企业参与对外贸易。充分发挥海关、中欧班列辐射集聚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建设中外国际合作园区,加快申建临汾(侯马)综合保税区。
总之,要通过挖掘好现有企业的外贸潜能,积极引进外部市场主体,不断拓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优化走出去发展环境,在外贸出口和进口上取得更大突破,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7%以上,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推动发展的有效需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有作为的宝贵时间窗口,只要我们在保持较大的投资规模和投资速度上下足功夫,在积极培育扩大消费上做好文章,在进出口增量提质上多多用力,充分发挥好“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就一定能够加快推动更多项目形成实物量,加快推动发展战略形成发展实绩,实现经济稳中求进、有所突破,确保我市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省第一方阵。
本报记者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