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创市域高质量转型和协同提升新局面——访市委党校副教授李唐

2022-04-15 09:11:0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李唐,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资源型经济转型、生态文明和公务员面试等领域,曾荣获2016年全省党校系统第五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8年全省党校系统第五届教师赛讲一等奖、2019年全省党校系统第十届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2019年荣获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称号。

  在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市长李云峰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这个报告对今后五年我市高质量发展做出了一系列科学谋划和系统部署,这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三大板块”布局的全面谋划,完整贯彻了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了我市的比较优势,科学定位了各县(市、区)的发展路径,全面构建了错位协同、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这为“双城”建设夯实了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逻辑和实践基础。

  记者:“三大板块”协同发展,可以说找准了我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这该如何理解?

  李唐:在临汾撤地设市,长达20多年的转型实践摸索中,从起初的煤焦冶电遍地开花的同质化无序发展,到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打造新兴产业示范引领,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更高水平推动沿汾、沿黄和沿太岳“三大板块”协同发展,可以说是临汾在多年的转型发展中,不断尊重发展规律,不断深化市情认识,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重要转型成果。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整个“十四五”的主线。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能否在新的发展格局中找准临汾的位置,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就在于找准自己的特色优势、以新的发展理念把临汾的特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和领先优势。

  独特的区位、资源禀赋和气象地理条件等极具地域特色的环境,造就了临汾物华天宝,资源富集。不仅有着“煤铁之乡”的资源,有着“世界连翘看中国,中国连翘看安泽”的地道中药材,有着驰名海内外的西山优质梨果、有着比秦兵马俑更久远的晋国车马坑,还有被授予的全国179个交通枢纽城市、全国66个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的称号,诸如此类的优势不胜枚举。这是我们可以和沿海发达省份,以及周边地区相比较的先天优势和领先优势。《政府工作报告》“三大板块”布局的谋划,始终坚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把富有临汾地域特色优势融入双循环的大格局,构建符合临汾实际、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和高质量发展格局,让我们的发展更加自信、更有底气。

  因此,在临汾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严格按照国土空间用途,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对“三大板块”布局的全面谋划,准确定位了我市各个县(市、区)分部承担的任务和发展的路径。这是准确把握和践行总书记关于“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总体要求的具体举措。

  沿汾板块工业基础雄厚,但生态容量有限,客观上不利于传统产业的发展。所以,《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沿汾板块的定位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信创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沿黄板块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保护职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因此,《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沿黄板块的定位要重点实现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这符合沿黄七县在全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科学定位。《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沿太岳板块重点布局先进焦化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是立足沿太岳丰富的煤焦资源和优越的生态容量,作为我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

  “三大板块”布局的构建,不是简单意义上地理空间的划分,也不是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产业维度。而是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视角下,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因地制宜地科学统筹各个县(市、区)在生态保护、能源革命、产业转型、粮食安全、文化传承保护和实现乡村振兴等诸多方面的分工与合作,构建起了富有我市地域特色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夯实了构建具有临汾特色产业体系的基础。

  记者:怎样理解“三大板块”协同发展,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李唐: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这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根本道路。临汾位居黄河中游,生态环境基础差,历史欠账也很多,严重制约着临汾的发展。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曾经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发展的方式所导致。《政府工作报告》对“三大板块”布局全方位的谋划,是在本质上找到了一条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共赢的道路。

  沿黄七县处在黄河生态保护的最前沿,生态基础较差。但同时又具有温差大、光照足等独特的气象地理条件和黄河风土人情等特点,造就了以玉露香、苹果为代表的特色优质农业和沿黄诸多自然景观。因此,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抓好沿黄七县的生态保护,涵养保持好独特的生态气象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文旅融合和新能源,就是沿黄板块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的最优路径。沿汾板块生态容量有限,又是我市人口的主要集聚区。我们必须把稀缺的生态容量和生产要素向装备制造、信创等含新量、含绿量和含金量高的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倾斜。通过腾笼换鸟的结构性转换实现结构性减污,倒逼沿汾板块成为新兴产业的主战场和主阵地。沿太岳板块生态容量优越,资源富集,推动传统产业退城入川,把绿色低碳作为传统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根本途径。把过去大家印象中落后的传统产业变包袱为财富,实现转型升级。

  所以,《政府工作报告》“三大板块”布局的科学谋划,体现了坚持生态优先,厚植生态底色的绿色发展理念,彻底扭转了过去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方式,重新构建了以绿色发展为根基的高质量转型路径。从根本上处理好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打通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富有临汾地域特色的转换通道。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临汾实践。

  记者:如何理解“三大板块”的布局,构建了协同发展的联动机制?

  李唐: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走上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的发展道路,还需要构建联动的发展机制和动力系统。《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通过“三大板块”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多元联动、互促共融,全面开创市域高质量转型和协同提升的新局面”,就是要发挥“板块效应”,实现板块间的耦合联动。

  “三大板块”的布局,不是各个县(市、区)在各自区划内闭门造车,搞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也不是局限于各自板块地理空间内的合作,而是开展多方面多领域的协同发展。从产业链上,坚持以特色优势融入双循环为立足点,积极探索本土特色产业未来化和未来产业承接本土化的产业路径。通过科技赋能和互容共促的方式,打造产业融合共生模式,把梨果、能源和文旅等特色传统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和领先优势,构建了符合临汾实际、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尤其是能源产业,这是我市相比较沿海发达地区的先天优势和领先优势。我们既要能源变燃料,也要能源变材料,更要以能源引人才技术、引研发专利,把能源科技作为我们立足未来产业的竞争优势,构建“能源+”的全产业体系。从空间布局上,构建东西两山+平川的合作发展模式。山区县主抓生产和种植,研发、贸易和总部可以放在交通便利、餐饮接待等服务业承载力强的县市,实现跨区域的合作模式。从城市群承载上,构建“一城三区”和“曲侯一体化”,作为我市牵引东西两大板块的枢纽载体。通过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宜居宜业城市,为全市打造人口集聚、人才吸引的集聚效应。从协同领域上,构建生态保护齐抓共管、社会治理联动共治、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改革创新同频共振等多领域的协同合作模式。

  通过在产业链上的错位互补,在纵向和横向多个空间维度上的紧密联系,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治理多个领域间的协同发展,构建了“三大板块”协同发展机制,产生了耦合联动的“板块效应”,必然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机遇期。“三大板块”布局的科学谋划,从根本上破解了我市长期以来面临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奠定了我市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迈进全省第一方阵的坚实基础,树立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临汾样板。

  本报记者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