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共享高质量发展奋斗成果
——代表委员围绕教育医疗事业积极建言献策
姚润珍代表:
扎根教育立德树人
尽己所能教好学生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改造中小学校舍,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政府办好教育,让人民切身获得更多幸福感发出的最强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市人大代表姚润珍和记者分享了她的激动之情。
姚润珍表示,作为人大代表,亲眼见证了过去5年我市教育的发展与变化,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福音,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福音。在未来的工作中,将认真践行一名人大代表职责,尽己所能教好每一名学生、上好每一堂课。
记者 潘华玲
高晓芳代表:
继续落实“双减”政策
不断推进创先争优
“面对疫情防控、秋汛等不利因素,全市干部群众凝心聚力,万众一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市人大代表高晓芳说,“绘蓝图催人奋进,定任务科学精准。市政府工作报告既让我们看到了临汾发展的美好愿景,也看到了市委市政府服务人民、造福百姓的信心和决心。”
高晓芳建议,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继续落实好“双减”政策,依法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以勇于创新、不断超越的姿态,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创先争优,用优异成绩赢得家长信任、社会认可,推动临汾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 张春茂 赵振宇
闫璟委员:
深入推进家校共育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全领域培育临汾文明风尚。”市政协委员闫璟说,当前加强校园文化尤其是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至关重要。
闫璟建议,应充分发挥市关工委和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专家学者的作用,走进校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学校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另外,推进家校共育,优秀传统文化既要进学校,又要进家庭。只有家校合作共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才能更加有效地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
记者 荀丹薇
李华民委员:
建设区域医疗中心
满足群众诊疗需求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市政协委员李华民说,区域医疗中心的核心是重点学科建设,希望能够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李华民建议,一是在人才引育上,医疗机构应在刚性引进、柔性引进两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学科建设,提升学科能力。二是在学科资助上,应着力推动学科集群建设,探索发展一批整合式医学中心,建立一批特色治疗中心,建设资源共享的影像、病理、检验等医技中心,以及日间手术部、健康管理部等综合服务中心。三是在平台建设上,应整合资源,推进多部门联合支持重点专科大平台建设。四是在党建引领上,应按照“组织建在学科”的原则,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与人才队伍,为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医疗重点学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记者 刘 超
高祥委员:
持续推动市县合作
提升县域医疗水平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强医提质行动,创建名科、名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让老百姓看病最方便、最温暖、最便宜。”市政协委员高祥说,看到这些惠民措施,心情特别激动,这与他的提案不谋而合。
高祥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市级“三甲”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向县一级医疗机构的倾斜力度,让更多名医、名专家到县域为群众坐诊,带动县域医疗机构学科发展,并帮助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着力提升县、乡、村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让医疗“一体化”持续加强,打造卫生健康“朋友圈”;持续推动市、县合作,建立健全更高效的运转体系,提升县级医院的品牌影响力,在“引进来、走出去”的基础上,变“输血”为“造血”;主动吸纳高层次医疗专业人才,推动县级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
记者 郝海军 孙哲峰
苏江平委员:
发挥民营医院作用
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临汾行动’计划,建成国家级‘卫生应急综合试验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市区‘15分钟就医圈’。这说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市政协委员苏江平说。
他认为,应充分发挥民营医院在“健康中国·临汾行动”计划中的作用,对民营医院进行连续、动态监管,并引入社会监督,把加强监管作为引导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着手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积极与公立医院建立人才互动战略,立足长远建立民营医院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完善民营医院精细化管理理念,提升民营医院公信力,引导民营医院主动转变盈利模式,融入“健康中国·临汾行动”计划,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记者 孙哲峰 郝海军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