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刻 | 代表委员之声(3)

2022-02-23 10:47:5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省第一方阵

  杨龙代表: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市人大代表杨龙最为关注的是如何坚决攻克贫困堡垒,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他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现代农业特优高效发展”、激活“旅游+”新业态等方面,可以为当前壮大村集体产业、建设美丽家园提供工作遵循。

  杨龙表示,作为来自隰县的一名村干部,他将带领父老乡亲千方百计推进项目建设,把握农时科学安排,高标准组织实施好春耕备耕。同时,依托七里脚“千佛洞”石窟旅游资源,利用村庄离城近的区位优势,在“玉露香”梨果产业高效发展的前提下,发展大棚果蔬种植采摘园,兴建鱼塘,以农文旅结合的方式促进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真正让七里脚村富起来、美起来。

  记者 孙宗林 郑伟


  陈永香代表:

  精益求精提高质量

  推广“临汾优选”品牌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临汾优选’产品准入和退出标准,做好全流程品控、标识、营销、可追溯工作,把临汾本地优质产品选进来,把‘临汾优选’品牌推出去,让广大农户和经营者充分享受品牌效应、获得品牌收益。”来自吉县的市人大代表陈永香表示,“这些内容让我倍感亲切、倍受鼓舞,进一步坚定了从事农业产业项目的信心和决心。”

  陈永香公司生产的阜佳禾牌石碾辣椒酱是“临汾优选”区域公用品牌的产品之一。她认为,作为获得使用“临汾优选”区域公用品牌产品的商家,要精益求精提高产品质量,严格把关生产、销售等环节,切实维护好“临汾优选”这一“金字招牌”;要强化部门联合,出台系列优惠政策,融入文化创意,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记者 张春茂 赵振宇


  张宝惠委员:

  制定具体扶持政策

  构建完整服务体系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妥推进社保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市政协委员张宝惠说,当前我国已经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他认为,应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完整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居家养老人才和队伍建设,健全专职服务人员职业培训制度,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研究出台养老、医疗、康复一体化建设的管理办法,并制定具体扶持政策,以适应老年群体对养老、医疗服务的需求;着力培育发展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机制,满足不同人群的养老服务需要。

  记者 孙哲峰 郝海军


  崔玲玲委员:

  充分发挥国企优势

  稳中求进难中求成

  “聆听市政府工作报告后,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才能铸牢国有企业发展的‘根’和‘魂’,更好地助力我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委员崔玲玲表示。

  崔玲玲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带领临汾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挥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以“双城战略”为指引,奋勇拼搏、砥砺前行,立足“城市服务商和产业运营商”定位,搭建“1+N”多平台股权体系,构建企业现代化管理体系,盘活既有实体产业,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提升企业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疏堵点、解难点,稳金融、强血脉,真抓实干、稳中求进、难中求成。

  记者 韩晓芳 亢亚莉


  韩毅委员:

  有效满足信贷需求

  创优临汾营商环境

  “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服务业提质增效发展,让我深受触动。”市政协委员韩毅认为,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现状,应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让农商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发挥更大作用,以优质便捷的服务和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助力我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韩毅建议,地方金融企业要按照市委“1355”战略大局,助力乡村振兴,支持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有效满足转型综改信贷需求。政府层面,应加大对恶意逃废债企业的打击力度,强化信息数据共享,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净化信用环境,创优营商环境。

  记者 韩晓芳 亢亚莉


  张丹代表:

  掌握企业所需所盼

  加强金融保险支持

  “市政府工作报告内容详实、客观公正。报告中一串串的数字,是一张张满意的答卷,更是鞭策我们不断前进的助推器,让我倍感振奋,充满了干事创业的热情。”市人大代表张丹表示。

  作为一名金融保险工作者,张丹建议,中小微企业应精准把握政策,按照政策指引严格把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些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对政策的理解不充分,法律意识也相对薄弱,在这方面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同时,应利用金融、税务、政府、市场监管等各大系统的大数据,掌握企业所需所盼,加大金融保险宣传力度,精准施策,入企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记者 王凯


  樊红平委员:

  扶持民营企业发展

  创造充分就业机会

  市政府工作报告多处提及“推动惠企政策落地”“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等内容,市政协委员樊红平对此深有感触,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樊红平建议,鼓励具有发展潜力的本地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创新,并予以政策扶持,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开发区建设及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外来投资及项目落地,为本地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符合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优先招标、选用本地企业从事项目建设,解决务工难题;从体制机制上制定一整套外出人员回乡就业创业激励办法,与外出务工人员加强沟通,交流心得、讲解政策,鼓励他们回乡就业创业;鼓励中、青年人在“家门口”就近就业,既缓解企业用工难题,又可最大程度上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记者 亢亚莉 韩晓芳


  畅栋委员:

  聚焦市场主体培育

  增强发展动能后劲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重点抓好“聚焦市场主体培育,着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后劲”,并指出民营经济是临汾发展的“顶梁柱”,要始终把民营企业家当“亲人”,把民营企业的事情当“家事”。

  市政协委员畅栋认为,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就应强化政策支持,加强要素保障。为此,建议加大民营企业在减税降费、人才引进、融资需求等方面的支持,帮助民营企业破解难题;进一步优化环境、厚植土壤,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有利条件。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建立明确的意见反馈机制,保证民营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建议得到反馈和落实,以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坚持问题导向,鼓励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用事业、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建设,以此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与创造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实现全市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记者 韩晓芳 亢亚莉


  曹龙飞代表:

  完善政企沟通机制

  增加科研投入力度

  “市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具体、主题鲜明、措施有力。我对于报告中‘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完善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更好条件,让民营企业家在临汾放心办企业、安心搞经营’的内容特别关注,也倍感振奋。”市人大代表曹龙飞说。

  曹龙飞认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项项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的红利政策,犹如一针强心剂,激发了民营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热情,也让民营企业如沐春风,必将借助这股东风乘势而上,积极谋划转型发展。

  “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参加各种代表活动,履行好代表职责,充分发挥好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第一时间传达此次会议精神,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进一步引进高端人才,为推动临汾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曹龙飞表示。

  记者 王凯


  申艳芳代表:

  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擦亮县域文旅品牌

  “聆听市政府工作报告后,倍受鼓舞,深受启发。”市人大代表申艳芳表示,这份报告是一份接地气、增底气、提士气的报告,其中提到的“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是她的关注所在。

  申艳芳说:“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最能感受到乡村文化繁荣对群众生活、新农村建设的助推作用。我会根据报告中提到的目标要求,讲好古县故事,传播好古县声音,树立好古县文旅形象,让更多的人走进古县、爱上古县、把古县文旅品牌擦得更亮,也希望更多古县群众因文旅受益、靠文旅走上小康路。”申艳芳表示,一定会争做干字当头的示范者、起而行之的行动派、善做善成的实干家,努力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记者 赵俊


  杨丽委员:

  注重戏曲传承发展

  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激发临汾文化内生动力、增强文化感染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新跨越,让我感到非常振奋。”市政协委员杨丽说。

  杨丽建议,戏曲是文化的窗口,临汾独特的蒲剧、眉户剧等戏曲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大美临汾。希望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扶持和呵护临汾独特的剧种,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戏曲的呈现不仅需要音乐灯光美术,更需要一流人才、一流技术与先进设备结合,这样才能呈现出艺术的完美。其中,人才是重中之重。应想方设法留住戏曲人才,出台对优秀人才和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政策,加强对青年人的培养,努力打造艺术明星和领军人物,服务整个剧种的传承和发展。

  记者 祁欣


  范娴娉委员:

  打造影视文化精品

  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影视文化作为时代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以我市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人文历史、闪光的红色文化、独特的农副产品等为背景,发展影视产业,厚植影视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市政协委员范娴娉说。

  范娴娉建议,我市应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展现本地民俗文化,丰富游客文化娱乐体验活动,增强文化知名度;鼓励乡村题材创作,积极创作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优秀影视精品,讲好“临汾故事”;深化影视+产业融合,深挖农村旅游景点文化内涵,深度开发黄河文化、帝尧文化、根祖文化等文化资源;结合影视项目取景地、拍摄点、产业聚集区域,大力推广“影视+旅游+乡村文化”模式,构筑影视产业发展全产业链。

  记者 亢亚莉 韩晓芳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