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连日来,我市掀起了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热潮,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纷纷以自己的方式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贡献力量。酷暑高温,他们无惧“烤”验,或在大街小巷穿梭不停,或在下水道井口挥汗如雨,或在街头劝导不文明行为,用行动提升城市的文明形象,用爱心温暖着城市的每个角落,用坚守感动着这座城市……骄阳烈日下,记者走近这群劳动者,定格了他们的最美瞬间。
魏海龙 汗水灌溉文明之花
临汾新闻网讯 7月6日下午,火辣辣的太阳“烤”得人睁不开眼睛。在市区古城路,一群“城管蓝”顶着骄阳,爬上梯子拆除违规电子屏。只见刚巡街回来的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三中队副队长魏海龙一边和队员们拆除,一边交代大家注意事项。
热浪滚滚,即使站着不动也会大汗淋漓,更别说贴着发烫的墙壁不停地移动。魏海龙和队员们的脸被晒得通红,豆大的汗珠不断从脸颊滚落,身上的制服从浅蓝色变成深蓝色。“夏天嘛,出点汗就当排毒了,衣服一会儿就干了。”对于魏海龙而言,这一切都习以为常。
不仅要管好辖区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还要及时处理“市长热线”反映的问题,解决队员们处理不了的“顽疾”,操心“一周一巷”工作开展情况……这段时间,魏海龙忙得脚不沾地,加班加点已成为家常便饭。
“夏季瓜果大量上市,流动摊点、占道经营、夜市排档等不断增多。我们必须加大巡查力度,严控高峰时段和主要路段的市容秩序。”结束拆除工作后,魏海龙又开始沿街巡逻了。在多条街道来来回回穿梭了两个小时后,他直言浑身滚烫,嗓子冒火。
巡逻过程中,魏海龙不停扫视着四周,看到占道经营的小商小贩,立即予以劝离;看到有商家店外堆放,及时督促清理;看到下水道井盖破损,当即通知维修人员……刚巡检完一趟,魏海龙又接到投诉热线派发的关于商家私设地锁的问题单,他马不停蹄地赶往现场处理。
“在公共区域私设地锁是违规行为,方便了自己但不利于他人,你们自己拆还是我们拆?”“平时这车位总是被占,顾客来吃饭,车在哪里停?”……眼看商家不配合,魏海龙随即转变方式,先是站到对方的角度,继而耐心讲解政策法规,最终说服商家清理了地锁。无论大事小事,只要影响城市形象的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急事要事,不能有半点含糊。
自我市吹响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号角后,市城市管理局开展了“一周一巷”专项整治工作。这不,忙完手中琐碎的活,魏海龙又前往正在整治的市区燕尔巷查看情况。对于他们来说,虽然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但“为人民管好城”的职责和使命不能打折扣。
“给市民营造舒适宜居的环境是我们的责任。”在城管执法岗位已工作了25个年头,魏海龙和队员们不在乎流了多少汗,湿了多少件制服,最在乎的是市民的理解和认可。采访间隙,记者切身感受到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的琐碎和艰辛。城市的市容市貌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共同维护,而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时,不要忘了这些“城管人”辛勤的付出,不要忘了给他们善意的微笑和真诚的理解。 (本报记者)
郭秀珍 真心守护街巷颜值
“姨,您别动,我来帮您倒。”7月8日下午5时,气温仍居高不下,垃圾清运工郭秀珍驾驶着电动垃圾收集车驶入市区琉璃巷。由于此片区老年住户居多,热心的郭秀珍便主动进屋帮住户把垃圾放入车厢,没一会儿,汗水就浸湿了工作服。
顾不上歇息,郭秀珍驾驶着三轮车继续走街串巷。垃圾清运工除了要忍耐高温,还要忍受垃圾异味的侵袭。由于天气炎热,各种瓜果皮迎来了“量产高峰”,加上片区租户多,人口流动大,短短二十几分钟,车厢就快被塞满了。她先用铁锨麻利地将垃圾往下压,随后弯腰把掉在地上的垃圾清理干净,继续沿街收集。
从早晨7点出发,绕着琉璃巷、南禅寺庙、体育南街、贡院街等小街小巷收集了多个来回,郭秀珍未喊一句累。行驶中,看到路面有随手丢弃的纸屑、零食袋等垃圾,她迅速跳下车捡起;看到在路边提着垃圾袋等待的商户,她缓缓靠边停下车子;看到居民清理路边的腐烂柴木,她二话不说下车帮忙收拾垃圾。期间,许多老人都为她竖起大拇指:“看到我们行动不方便,她每次来都主动帮我们清理垃圾,太贴心了。”这些无形中延长了工作时间,她却毫无怨言。正因为如此,这些年郭秀珍收到居民送来的锦旗多达52面。
“这是我的工作,这点活不算啥。”听到居民的赞扬,郭秀珍大大咧咧地说道。烈日下,阳光是毒辣的,风是热的。看似简单的弯腰、起身、清扫,她每天要重复无数次,胳膊上被短袖遮挡的部位与裸露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郭秀珍打趣道:“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洗衣服,不然汗臭味能把人熏个够呛。”
踏入环卫战线20多年来,郭秀珍就一直与垃圾“打交道”。4年前,刚从清扫工成为三轮车驾驶员后,她也遇到过诸多麻烦。有的住户等不到车来就把垃圾扔了出来,甚至嫌她没有固定时间点。对此,她不急不躁,每天下班后挨家挨户宣传“垃圾不落地”的重要性,重新制定工作方案。短短几个月,工作就得到了广大住户的支持和认可,有的住户还自愿担任了片区监察员,严防有人乱丢垃圾。
“我们的城市建设得越来越好,不能因为一片纸屑或一袋垃圾影响城市的文明形象。”郭秀珍骨子里透出的认真也正是她干好工作的“秘诀”。不管多忙多累,她从不把当天的工作推到第二天。前不久,有两户人家办喜事,院子及门口每天都堆满了各种垃圾,她一连几天每天都要清理到夜里12点。
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郭秀珍干得有滋有味,还收获了许多感动。看着自己负责的沿街路面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她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欣慰地说:“现在大家对我们的工作十分认可,经常为我们送来矿泉水、西瓜、绿豆汤等,我们必须用心干好工作,为大家营造干净卫生的居住环境。”
记者 闫璟
张茂强 尽心修复道路“伤疤”
炎炎夏日,走在路上总能看到写着“前方施工”标语的蓝色挡板,竖立在不同的街道上。挡板内,市市政公用服务中心维修人员正加班加点,一点点修复着城市道路上的“伤疤”。
7月9日中午,记者在锣鼓桥上看到,58岁的张茂强和同事们对桥上沥青路面裂缝的地方进行维修。
“天气越热,胶的黏合度也更高,修补路面的效果越好。尤其是恰逢我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紧要关头,我们更应该全力以赴。”张茂强用胳膊一把擦过额头上将要滴下来的汗珠,憨厚地笑着说。
说罢,他低下头继续投入工作。只见他拿起专用吹风机,先将有裂缝的地面吹干净,然后用清理工具和扫帚把缝隙里面的垃圾清除,接着用专用灌缝机将灌缝胶加热,最后抱起滚烫的喷油枪小心翼翼地将胶补进缝隙中。一股股热浪迎面扑来,他们脸上的汗珠不停地顺着脸颊往下流。
施工现场,除了头顶上的安全帽和脖子上搭着的毛巾,没有什么可以帮助他们降温。即便如此,张茂强和同事们仍旧像对待艺术品一样认真细致地灌注着每一处裂缝,只为让城市的道路更加美观,让人们出行更加舒适。
“被压坏的地板砖、道路,要重新进行维修或者换新的,我们基本上每天都能接到很多,修补完一个地方,又马上赶往下一个需要修补的地方。”张茂强说,“如果破的多,我们就晚上加班做好,路补平了,车才可以安全通行。”
将这一路段的裂缝填补完后,张茂强和同事们又马不停蹄直奔市区建设路,对市民反映的一处破损的下水道井篦子进行更换。一路上,他时不时从车内探出头,向人行道和下水道井篦子瞄几眼。他说:“但凡路过,总会看看路上有没有凹陷、破损,已然成了‘职业病’。事儿看似不大,却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和城市的文明形象。”
到达现场,张茂强和同事们先是设置警示区域,接着熟练地发动发电机、切割缝隙、破拆损坏井篦、搅拌水泥……经过一系列操作,破损的下水道井篦子更换一新。
张茂强和同事们负责管护市区50多条大大小小的街道,包括道路维修、更换井篦子井盖、疏通和清洗下水道等,光井盖就有3000多个。他们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办公地点就是马路,哪里的路面需要恢复、哪里的道路需要抢修、哪里有积水,哪里就有张茂强和他的同事们。这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
烈日下,他们时而手举高压水枪在下水道口冲洗,时而拿着切割机在马路上修修补补,时而在抢险一线疏通管道……他们的身影让人肃然起敬,他们用艰辛和坚守,展现着职业光辉,保障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在张茂强看来:“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再平凡的工作都要怀着一颗责任心,把事情做好。”
记者 闫璟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