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见闻

2022-09-15 09:25: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小摊小贩有了“新家”、小街小巷越来越美、公园绿地更加宜人、坑洼路面修补一新……最近一段时间,不少市民都会惊喜地发现身边发生的大变化。曾经上下班饱受流动摊贩影响的市民荆女士感慨地说:“道路通了,环境好了,人心畅了,我们的城市离省级文明城市也更近一步了。”

  当前,正值我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关键时刻,为进一步解决好城市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努力打造环境优美、街面整洁、道路畅通、生活和谐的城市宜居环境,市城市管理局吹响了市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的号角,不断提升城市“颜值”和“气质”。

  疏堵结合暖人心

  9月13日,在市区解放东路中试巷胡同,记者看到新设立的便民摊点干净整齐、规范有序,摊位前聚集了不少周边居民。下班路过的金典花园小区居民张丽红直言:“以前执法人员一离开,小商贩们就折回来了,导致巷子时不时堵得水泄不通。如今不仅畅通了,流动摊贩也消失不见了,以后上下班不用担心堵车了。”

  眼前,这条狭长的道路上分布有多个小区。一个月前,在执法人员的常态化治理下,巷子的面貌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小摊贩经常与执法人员“躲猫猫”,导致小商小贩、流动摊贩总是扎堆经营,“马路市场”的乱象挥之不去,使得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进出难,影响了附近小区居民的生活和出行。

  虽然居民怨声载道,但长期的整治工作始终徘徊在“取缔-回潮-再取缔-再回潮”的恶性循环中,成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难点和堵点,也让执法人员陷入两难。“老人种点东西卖很辛苦,但流动摊贩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堵塞交通、乱丢垃圾等不文明现象,这和我们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要求是相悖的。”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一中队机动组张永昌无奈地道出。

  占道经营既影响市容市貌,也是产生脏、乱、差的源头。为有效治理这一难点,助力我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坚持“以人为本、疏堵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保持市容市貌与维系小商小贩就业之间的结合点,在叫停违规经营行为的同时,因地制宜,在市区规划设置了可容纳1758个摊位的便民摊点疏导点和早夜市摊点疏导点,既营造了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也为“地摊经济”注入了更多活力。

  为了便于管理,更好地营造文明有序的经营环境,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还出台了《早夜市及便民疏导区管理办法》,从准入条件、出收摊时间、管理标准、管理人员职责等均作了明确规定,并要求每个摊位业主写出《承诺书》,做到守规守矩。

  变“以堵为主”为“疏堵结合”,流动摊贩的身份“转正”,折射出城市管理部门的人性化、精细化管理方式,也温暖了小摊贩们的心。在市区兵站路经营农副产品的牛建伟高兴地说:“以前骑三轮车卖货占道,走到哪总怕执法人员看到,这下能放心地卖货了。”

  深度美颜通“血管”

  “这些乱象有损城市的文明形象,早就该整治了,为执法人员点赞。”9月7日,家住市区司法巷邮电小区的郭先生刚一进入巷子,就看到数十名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人员正在清理店外杂物,不由得拍手叫好。

  只见他们挨个进入商户进行宣传、劝导、整治,把店外杂物搬进店内、将路边非机动车摆放到位、拆除随意搭建的遮阳网。有的旧柜子、床等被商户丢弃在路边,执法人员则四五人合力,抬到执法车上拉走;有的遮阳网悬挂在高处的电线杆上,他们则爬上梯子,帮助商户一一解开……一番整治后,原本凌乱不堪的道路瞬间变了样。

  一座城市的文明,往往就藏在巷陌深处,它们是城市的文脉和肌理所在,也是连通市民回家的“最后一公里”。此次行动中,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在前期开展“一周一巷”集中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针对群众反映的背街小巷杂乱问题,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影响市容交通的小街小巷,开展了店外摆放、马路修理、占道堆放、乱拉乱挂、乱贴乱画等整治行动。

  连日来,执法人员从主次干道延伸到背街小巷,逐个进行“深度美颜”。除了整治店外经营、随意停放等行为,他们还自备铲子、喷壶、墙面修补漆等工具,清理门店立面、外墙以及树木、公共设施上的小广告。同时,不忘苦口婆心宣传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的重要性和需要配合的工作。

  无论骄阳似火,还是倾盆大雨,都未曾挡住城市管理人员前行的脚步。他们的辛苦付出,也触动了许多商家,纷纷积极配合,主动将自家门口的物品清理干净。东关路某餐饮店负责人齐爱琴表示:“每天从早到晚,城管人员不间断巡查整治,不就是为了让我们共同生活的城市更美丽吗?我们更应该支持配合,为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出一分力。”

  经过日复一日的巡查、清理、取缔,市区内一条条小巷发生着喜人变化:车辆停放规范有序、垃圾清运快速及时、店外经营现象消失、人行道平平整整……这些改变都源于城管人员精细化整治的结果,让城市“既有面儿,又有里儿”,让一座城市的“毛细血管”更通畅。

  用心服务大民生

  撬井、打孔、砸钉、挂网……近日,在市区贡院街上,记者看到市市政公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将一张张防坠网安装在雨水井盖内壁,每张防坠网由6颗膨胀螺丝紧紧钉在四周的井壁上。

  “可别小瞧这张网兜,遇到井盖丢失,可防止行人坠落。”工作人员张茂强笑呵呵地说。现场,每完成一个防坠网的安装,工作人员都会特意站到网上,并试着晃动一下,以检测防坠网的承重效果,确保防坠网的实用性及安全性。

  此时,路过的市民刘芳好奇地探过头看向井内,得知有了防坠网这个“护身符”,欣喜地说:“这个安装得好,尤其是雨天,我们走在路上更加安全了。”

  小井盖关乎大民生。散布在大街小巷的井盖像镶嵌在城市道路上的一颗颗“螺丝钉”,看似不起眼,却可能成为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和安全出行的“拦路虎”。为保障市民安全,市市政公用服务中心打开服务城市的“全新方式”,对辖区内的窨井盖逐一普查建档建立数据库,加大日常巡查管理和维护力度,解决缺失、破损、变形等问题,并对所有井盖安装防坠装置,用心守住群众“脚下安全”。

  与此同时, 该中心聚焦影响群众安全和市容市貌的突出问题,清理了道路上的废弃电线杆,为影响群众出行的人行道做了缘石坡,修复了道路上的坑洼,为市民营造了干净整洁、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

  “通过不断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不仅保证面子里子都精致,更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市市政公用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公用设施建设,加大日常监管力度,不但要维护好市容市貌,还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予以重点解决,把城市管理工作做细、做精,也为我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助力添彩。”

  记者 闫璟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