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这些年,总有人问尧都区县底镇漫天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建国,“作为团职转业军官,在广州做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为什么要回到这‘穷山沟沟’当‘村官’?”每每如此,一个画面总会浮现在他的脑海。
“就是那场雨、那段路,把我的心拽回了家乡、留在了东下庄(2021年更名为漫天岭村)。”2007年的夏天,张建国回乡探亲。一场雨让本就坑洼不平的乡村道路愈发难行,返程中汽车陷入淤泥中进退不得,好在乡亲们及时赶到,帮张建国推车解难。
泥泞不堪的道路上,浑身湿透满身黄泥的老乡憨厚朴实地笑着推车,这个画面至今让张建国记忆深刻。张建国告诉记者:“乡亲们一年的收入都没有我在广州一个月的收入多,日子过得太让我揪心了。从那时起,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成了我最迫切的心愿。”
“干就要干出个名堂来!”2008年回村后,张建国放下“狠”话,骨子里充满军人的血性和共产党员的担当。他首先考虑的事情就是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面对村集体无任何经济来源的情况,自己垫资修路、建生活饮水池,改善了出行难问题,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
紧接着,张建国又对村里仅能牛马通过的农田小道进行了加宽、硬化,把小块地整成集中连片的大块地,解决了机械耕作设备进不了田地的问题。他自己出资3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了农机站,让这个原本偏僻落后的小村子实现了机械化耕作。
出资为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建鸡舍发展养殖,购置设施建蘑菇棚;为农田铺设浇水管道;发展核桃树种植……14年来,张建国累计拿出400多万元用于村里的发展。因为从家里拿钱越来越多,张建国和老婆差一点离婚,他说:“确实一年回不了几次家,每次回去都是拿钱,但她知道我是为了家乡,态度也从刚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现在的全力支持。”
这两年,面对村里年轻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张建国积极推进村里组建农业生产专业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他说:“成立农业生产专业队,简而言之,就是土地由村集体代管,把干不了、不想干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挣了归村民,富余留作集体事业,赔了集体承担,这是张建国给村民的承诺。
回村第一年,张建国就动员自己的亲戚朋友捐资捐物,在村里成立了互动协会,以解决村里的诸多实际问题。这些年来,学生上学的鼓励金、70岁以上老人的生日祝福金、生病或有困难村民的资助金、解决村里基础设施突发问题的保障金等都由互助协会出。令张建国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在外工作、经商的年轻人加入了互助协会,共同支持村里的发展。
让孩子有学上,让老人老有所依,让村子可持续发展……多年来,张建国通过一件件实事,把漫天岭村民的心拢在了一起。
“村兴我荣,村衰我耻”“穷不穷志气,富不丢精神”“依法治国,以德兴村”“敢担当才会谋发展,有行动定能圆梦想”……张建国每在任一届,都要把村里的标语换一换。他说:“这些标语是动态变化的,是漫天岭村精神面貌转变的真实写照。”
如今,漫天岭村早已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省级生态文明村,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张建国也先后被授予“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山西最美村官”“感动山西十大人物”“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向前。他坦言:“虽然转换了奋斗‘战场’,但我依然会用军人的执着和坚守,为乡村振兴再出一份力。”
2013年,张建国多了一个新的身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2018年,又成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担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为了保证所提议案、建议高质量、有价值,张建国常常深入调研走访,认真履职,为民发声,他的多项议案、建议被采纳。
2020年,在全国人代会期间,张建国提交的《关于尽快盘活各地停建、缓建工程的建议》成为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唯一受理的建议,并受到党中央重视。为确保办理质量,国务院研究室成立了工作专班,在建议办理的全过程,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始终与张建国保持密切联系,不断通报建议办理进度,及时征询代表意见。
2021年,张建国提交的《关于拓宽农村干部发展渠道、吸引年轻干部投身农村的建议》和《关于尽快出台农村卸任老干部生活保障及待遇提升的建议》被中组部和全国人大负责办理。2022年,他又向全国人大递交议案、建议11份,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三农”发展方面。
没有豪言壮语,张建国用实干和担当作答。他说:“人大代表不是官,我这个农村书记更不是官。唯有心里装着群众,履行好一名人大代表的职责,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砥砺前行。”
记者 李卫红 闫璟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