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生态环境局重点区域巡查室工作纪实

2022-08-15 09:02:3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他们的坚守,是在深夜万籁俱寂的时分;他们的奔赴,是在号角吹响的时刻;他们的奉献,是在动真碰硬消灭污染的时候……他们是防治污染的“尖刀”,是昼夜兼程的“铁军”,是守卫蓝天的“卫士”。

  他们是市生态环境局重点区域巡查室的环保铁军。

  自今年5月市生态环境局大气污染整治调度中心成立以来,重点区域巡查室根据全天候调度的指令要求,立即组织人员轮流开展昼夜巡查,用辛勤和汗水,确保调度指令的迅速准确执行,守护着市区的蓝天白云。

  细致摸排 严防死守

  重点区域巡查室主要负责市区规划区及周边建筑工地、餐饮饭店、干洗店、加油站、汽修店等的污染防治巡查工作。

  “我们有60余名工作人员,分了5支巡查队,巡查范围覆盖了市区规划区及周边乡镇、街道办事处。”重点区域巡查室负责人王江平说,市区作为人群聚集地,稍微一点污染都会影响到市民的生产生活,为了更好地防治污染,重点区域巡查室的工作人员几乎走遍了市区的每一个角落,将每一个点位都统计在案。

  如今,对于重点区域巡查室的工作人员来说,哪一条街道上有几家餐饮饭店,哪一宗土地正在施工,哪一片区域有汽修店,他们都了然于胸,只要有可能发生污染,他们总会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展开整治。

  夏季以来,影响大气环境的臭氧、扬尘等污染的防治形势越来越严峻,重点区域巡查室在自我加压增加日常巡查频次的同时,把夜间巡查固定为常态,全力防止各类大气污染事件发生。

  “我们把夜查固定为常态,大概是从5月份开始的,从白天到晚上都有安排,夜间巡查是晚上10时启动到次日凌晨3时结束;日间巡查是早上8时启动到晚上10时结束。”王江平回忆道,3个多月的坚守,大家都很疲惫,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建筑工地、餐饮饭店等点位的统计也在不断更新。

  “市区有150家建筑工地、33家加油站……”对市区可能影响大气环境的污染源点位,王江平如数家珍。在他看来,只有对每一个点位都清楚掌握,才能细致摸排到位,也才能更好地防治大气污染。

  科技助力 精准治污

  今年5月,市生态环境局结合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以科技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为核心,邀请专家、抽调业务骨干,成立了市大气污染整治调度中心,根据气象条件和各类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变化,通过一项项调度指令,对工业源、扬尘源、生活源、移动源等涉气污染源实施精准管控,构建起快速巡查、反应、处置体系,组成了大气污染防治“最强大脑”。

  “每一个调度令都是根据大气环境监测数值的变动而下达的,为我们寻找污染源、精准治污指明了方向。”重点区域巡查室北城片区负责人李涛说,调度令的精准指示,让大气污染防治变得有迹可循,也让他们的工作更加便捷。

  8月11日晚7时50分,正在值大夜班的重点区域巡查室东城片区负责人高策接到了调度指令,要求他们立即前往东城片区巡查建筑工地内非道路移动机械和柴油渣土车运输作业情况。

  收到指令后,高策立即行动,对辖区内的建筑工地进行了巡查。

  具有指向性的调度让高策在查找污染源上有了明确方向,在完成对9个建筑工地的巡查后,他在原农机局拆迁工地内发现,有大面积裸露地面未苫盖,部分土方、建筑垃圾露天堆放未苫盖的问题;在恒安如园建筑工地内发现,车辆进出未冲洗、运输道路浮土厚的问题。

  高策坚守在一线盯着相关单位完成整改,当看到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值提升后,他的嘴角翘了起来,一种收获成果的喜悦洋溢在脸上。

  “大气污染防治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偶然性,有了调度令的指示,精准治污变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高策感叹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啊!”

  帮扶指导 凝聚共识

  “日常巡查时,我们几乎会跑遍负责区域的每一个重点点位,哪怕是过去转一圈嘱咐几句,也得过去,这样才能巡查到位,起到预防的效果。”高策说,巡查是一项需要长期坚守的工作,不仅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还应该把帮扶和宣教作为重点。

  市区解放路和二中路交叉口西北侧的哈鹿加油站在油气回收方面做得不够好。重点区域巡查室多次督促都未能提高。为此,高策连续几天,每天都去一次哈鹿加油站,并和站长赵军聊油气回收的意义。

  “高策每次来都说,油气回收系统在减少大气污染和降低油品损耗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次次的交流使我认识到油气回收的重要性。这不,新的设备都安装好了。”赵军说,在高策多次指导下,加油站的环保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

  8月10日晚,高策在夜查时,来到市区功名理想城项目工地,看着眼前密度仅有500目的苫盖绿网,他立即叫来项目负责人。

  “苫盖绿网要达到2000目,已经说了多少次了,你们这不行,立即整改!”高策对项目负责人没有客气,严厉批评的同时,现场做起了宣讲:“网密度不达标,抑尘效果几乎没有,平均1平方米绿网3块钱的投资相当于白花,你们已经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在苫盖上,就要确实见到效果。不要只把工地‘六个百分百’当成一个标准,作为负责人,更要用百分之一百的信心和决心去管控现场的各类扬尘污染。”

  8月11日上午,记者跟随高策和李涛来到九州华云府建筑工地,施工现场西南侧的围墙上,一个个喷淋头正在喷洒着水汽,一辆洒水车也来回在场地内穿行。

  看着眼前的场景,高策满意地说:“这里的抑尘措施做得可以。”

  再往施工现场走,裸露地面全部覆盖,正在施工的点位也采用了湿法作业。但有些物料堆积并不规范,高策又皱起了眉头。

  这时,九州华云府项目经理陈晓涛走上前介绍起来:“我8月1日刚来的这个工地,现在的环保设备、场地管理都在不断更新中。”

  就物料堆放等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措施落实情况,陈晓涛和高策探讨起来:“建筑施工是动态的,扬尘很可能在不经意间就产生,苫盖绿网等措施你们有什么经验吗?”“标准化管理,把要求提上来就好了。”……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高策说,帮扶和宣讲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答卷的有力措施,他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守护蓝天白云的队伍里,以点带面,在全社会凝聚起强大的治污共识。

  平凡是相对于伟大而言的,而多数的伟大都从平凡中诞生。没有英雄般的豪言壮语,只有实实在在的串串脚印,重点区域巡查室的工作人员用他们的信念、理想、行动,守护着临汾的蓝天白云,谱写出一曲“临汾蓝”的华美乐章。

  记者 刘超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