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对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院感科副主任护师王琴来说,2020年春天,迎接“援鄂”归来的战友的情景历历在目。
王琴是一名老“院感人”。她在市三院——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工作了17年,是在实践中脚踏实地,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新冠疫情期间,王琴虽然也参与了本地的抗疫工作,但她还是希望有一天,在其他省市需要的时候能“站得出来,顶得上去”,发挥自己更大的力量。
今年1月5日,在接到驰援河南的通知后,正在胸科病区进行院感督导的王琴就地隔离,在电话中将女儿托付给吉县老家的父母,便立即着手准备院感培训。
“安全地去,安全地回。”“练兵千日磨一剑,用兵一时见功夫”,作为市三院的感控监督员,王琴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援助河南的队伍里除了专业的医务人员外,还有后勤、驾驶员、电工等非医学人员,他们对疫情防控知识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在奔赴河南的大巴车上,王琴就开始进行院感培训。
到达河南新密后,行李还未放稳,王琴就奔赴新的“战场”。第一时间去方舱基地进行现场查看。“进舱之前,我要做到心里有数,才能更好地为大家把关。”方舱基地的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等,王琴都牢记在心,并提前让队员们知道各区域的划分,树立正确的区域观念。
“院感管理工作无小事,每个细小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确保队员‘零感染’是工作底线,也是我最重要的工作。”为了防患于未然,做到“零感染”,王琴不得不对昔日的同事严厉一些,在关键问题上从不让步,她说:“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安全地去前方拼搏。”
“我的防护措施做到位了吗?”“这些医疗废弃物处置合规吗?”……“没事,放心吧!我给你们把关。”面对信心不足的“战友”,王琴及时发挥“镜子”作用,点头给予他们肯定的支持的同时,也会在夜间帮队员们准备好各自的防护用品。“她是我们的定心丸,有她把关,我们特别安心。”说起王琴,队友们纷纷点赞。
大家每次进舱出舱,王琴会在一旁全程督查。“做一下密闭性实验。”“脱防护用品时,不可以污染防护服内面”……为了把好感染防控关,王琴就像是戴着放大镜去查找感染隐患的侦察兵一样,对重点防控区域进行地毯式搜查,严肃指出队员的问题,并把录制脱摘防护用品的小视频,发给当事人与之探讨其中的不足。“没办法,‘院感人’必须确保防护规范。一项操作不规范可能引发一系列院感问题,有一个人感染,整个队伍就会全军覆没。”王琴笑称自己督导时犹如“唐僧”,不停地对队员念“紧箍咒”。
“消杀不到位,不仅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也影响核酸检测的准确率。”环境核酸采样可以及时了解环境物表的污染情况,为了杜绝因环境表面消毒不合格或实验室污染而引发交叉感染的风险,实验室每次消毒王琴都要监督,并进行环境物表采样,做到面面俱到,不留死角。
“戴口罩要规范,一定要注意‘手卫生’。”“必须确保缓冲间内无人时,你才能进入。”……在核酸检测支援队的微信群中,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王琴的问题汇总,解决方案和种种提醒。
为了优化流程,切实做好基地各项工作。每天一早,王琴就登上专车前往方舱实验室,凌晨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酒店休息。一次次修改意见,只为让功能分区更合理;一次次到现场反复探索,只为让制度更规范、流程更顺畅;一次次亲身示范反复穿脱防护服,只为让队友防控行为更标准……
每天严格监督医疗垃圾处置,规范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流程,进行环境物表采样,督导环境清洁消毒、查看居住区的院感风险点,指导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处置……王琴为战友们披上了“铠甲”。在外支援期间,她虽然每天要拨打很多电话,却没有一通是给在家乡准备中考的女儿。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