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18名检验人员,24小时高效运转,日检测能力最大可达30万人次。
自10月17日6时起,我们的城市按下了“暂停键”,市中心医院的两个PCR实验室却按下了“快进键”。在这里,人不停、机器不停、昼夜不停,只为检测结果出得快一点、再快一点。
10月17日是尧都区实施临时性静态管理的第一天。上午8时,第一轮区域核酸检测工作正式启动,核酸样本开始源源不断送入位于市中心医院解放路院区和屯里院区的两个PCR实验室。
拆分样本、配制试剂、加样提取、上机扩增、结果分析……检验人员全副武装,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各项工序。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并肩作战,他们达成了深度默契与信任,无需语言交流,就可确保每个环节在第一时间高效、顺畅衔接。
作为团队里的“技术能手”,张丹、朱昱蓉、李晶晶、李晓通承担着核酸加样和点样工作。他们将提取好的核酸样本逐一注入装有核酸扩增检测试剂的96孔板,这个步骤看似简单,实则非常考验检验人员的手速、眼力和脑力,一步不能错,一孔不能漏。长时间持续重复拧盖、开盖、加样、关盖等一系列动作,他们的手指磨出了厚厚一层茧子。
作为团队里的“新生力量”,24岁的吴明麟虽然现阶段只参与外围工作,但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也很大。她从未叫苦喊累,任何时刻都是随叫随到。同样24岁的李少雄被同事们称作“万金油”,他总是全身心投入到每个角色,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李琦锐、贺雅星加班次数最多,每到关键时刻总会挺身而出,“我年轻、体力好,让我去!”“00后”程琛年纪最小,胆子却不小,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干劲……
作为团队的总指挥和“主心骨”,实验室主任刘荣华是每天待在实验室时间最长的人,承担着最繁杂、最琐碎的工作。她要及时清点实验所用试剂物资、审核查看数据结果等,是每项工作的技术顾问、监督员和保障员。
此时,刘荣华正坐在办公桌前统筹安排班次。每每看到同事们脸上深黑的眼圈、深红的面罩和口罩压痕,她就感到心疼不已,在确保检测任务能够准时完成的基础上,尽力为每名检验人员多争取10分钟休息时间。
从当日6时至23时30分,市中心医院共检测核酸样本11724管,合计184289人次,结果均为阴性,已全部上传信息系统。
从深夜到凌晨又到天蒙蒙亮,实验室始终灯火通明,生物安全柜未曾停歇……检验员们身处“大后方”,却从事着“最前线”的工作。这里的每一道程序都需要人工操作,检验人员必须与病毒零距离“交战”,每时每刻都有可能遇到阳性样本。面对传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更隐匿的变异毒株,他们无所畏惧、义无反顾,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检测样本,出具最精准的检测结果。
从核酸采集到查询结果,对普通市民来说是几个小时的等待。对于检验团队来说,却是24小时不眠不休、连续战斗,步步筛查、层层把关。哪怕累到筋疲力尽,只要一接收到样本,他们就马力全开、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为阻断疫情传播、做好防控工作赢得宝贵时间。
记者 李 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