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面对疫情,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医院闻令而动、迅速出击。核酸采集队队员们以无畏无惧的姿态,冲向最危险和最需要的地方,用拭子为矛、白衣为盾,护卫着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
“尧都区将实施临时性全域静态管理,每天进行一轮区域核酸检测……”10月17日凌晨2时,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医院接到支援尧都区核酸检测的紧急任务后,第一时间积极响应、迅速部署,医务人员主动请缨、火速集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即刻打响。
来自各科室的精兵强将组成了一支团结有力的核酸采集队伍,队员们每天四点起床准备防护用品、采样耗材等,天不亮就兵分四路、奔赴各个采集点。其中一组承担着铁路东街道多个社区的居民核酸采集工作,组长何彤、副组长闫丽萍总是来得最早、回得最迟,既要确保采样流程高效、规范、有序,还要保证每一名采样人员安全防护到位,一天下来最多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
队员们一忙就是八九个小时,常常饿着肚子、加班加点为居民采集核酸,哪怕筋疲力尽也在咬牙坚持。他们大多是家庭的中坚力量,却顾不上管家里的任何事情,甚至孩子生病了也抽不出时间去关心。何彤仍在哺乳期,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却几乎为零。王琳华和丈夫虽然从事不同的工作,却都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周建虹因劳累导致血压升高,被“强制”调休的那一天又跑去社区当起了志愿者。
“妈妈是党员也是护士,天天给人们采集核酸,晚上都回不了家;我是少先队员,也应该为疫情防控作贡献……”这是另一组组长高桂荣儿子写下的日记,在妈妈和同事辗转于5所封闭式管理学校,为近万名师生员工采集核酸的同时,他成为一名疫情防控小志愿者。这种特别的加油方式,让奋战在一线的高桂荣和同事倍感温暖和欣慰。
家人的支持、群众的需要,是他们勇往直前的推动力和“助燃剂”。有次刚刚结束采样工作,郭秋红看到一名学生弯着身子、捂着肚子,身旁的老师急得团团转。她一边上前了解学生病情,一边向医院汇报情况,及时将学生送医就诊,直到办妥所有事情才想起自己已经10个小时滴水未进、粒米未入。郭铁锐对酒精过敏,却主动坚守在核酸采集岗位上,每完成一次采样,都要克服着过敏的风险,认真、细致地用酒精把双手消毒到位。乔旭茹支援前线的同时,还牵挂着科里工作,在自身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帮其他同事分担工作。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医院副院长刘国华带领30名队员在10月18日结束支援运城核酸采集任务后返回临汾,又于10月22日深入一个高风险区和一个重点小区,承担起为区域内居民采集核酸的重任。紧接着,医院又迅速抽调了多名坚守在本职岗位上的医务人员,增派采集力量前往高风险区。
队员们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拎着沉重的采样工具、消杀用品,穿梭在分散且间距较远的楼栋之间,跑上跑下、跑前跑后,挨家挨户为高风险区居民上门采集核酸。每一次的采样都可能与病毒“面对面”,但他们毫不畏惧、从不退缩,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采样速度快一分,城市安全就多一分。
每每接到紧急任务,刘国华总是冲在最前面,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又默默坚守到最后一刻,对当天工作进行复盘总结,以便更高效安全地完成下一次任务。出发前,李贝贝会仔细检查每名队员防护服穿戴的密闭性,叮嘱大家务必规范操作,确保“零差错、零感染”。韩云飞、杨啃青、马晶旌作为队里为数不多的男同志,遇事总是争着干、抢着干,尽量留给女同事多一点儿休息时间。卫丽霞练出了“飞檐走壁”的“轻功”,她踩在凳子上奋力将胳膊伸进窗户里,为屋子里的老人完成采样。张哲原本连续多天穿梭在医院负责的各采样点,实地监督和把控核酸采集质量,在接到命令后又迅速变身为采样人员走进了高风险区。
一天又一天、一轮又一轮地执行着核酸采集任务,他们的双手长时间“禁锢”在密不透风的橡胶手套里,经受着每天上千次的酒精消毒,起了一层又一层红疹子,又痒又痛。他们反复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胳膊和双腿酸痛、肿胀得抬不起来,却始终保持着高效的采集频率。无论困难多大,都挡不住他们坚定的脚步,压不垮他们坚持的决心。
随着尧都区解除临时性静态管理,4个高风险区、1个中风险区逐步降低风险等级,队员们陆续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把奋战抗疫一线的热情与斗志,化作了“医”路前行的动力与干劲。他们默默奉献的身影继续向人们传递着温暖和希望。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