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综述

2022-12-24 09:52:1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临汾,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10万年前,汾河谷地的丁村人点燃人类早期文明火种;4000多年前,崇山脚下的陶寺建起最早的“中国”;2600年前,晋文公在这里成就霸业……历经数十万年,文明的汁液早就渗进她的底蕴和灵魂,植入城市发展之中,融于市民生活里。

  赓续文明薪火,崇尚文明实践。如今,理论宣讲送到社区学校,志愿服务活跃在大街小巷,文明新风吹遍山庄窝铺,一幅幅描绘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画卷明艳动人,徐徐展开。

  近年来,我市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围绕群众需求,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统筹资源 打造文明阵地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际行动,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创新、开创新局、盘活基层、打牢基础的改革举措,是我市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省第一方阵的必然要求。” 5月27日,在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闫建国的话语掷地有声,他要求各县(市、区)充分认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为什么干”“干什么”“怎么干”,精心谋划部署,强化组织推动,把理论舆论等资源统筹好,把文化文艺等力量整合好,把志愿服务等手段利用好,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新模式,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逐渐成为宣传理论政策的讲台、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的平台,缩短了与群众的“地缘距离”,拉近了干群的“心理距离”,也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实施“一把手工程”。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一把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分别担任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志愿服务总队长、文明实践所长、站长;宣传部长发挥好主导推动、牵头主抓、统筹推进的作用,担任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主任,以 “头雁效应”激发出对表对标、凝心聚力、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形成特色纷呈的文明实践生动局面。

  坚持“一盘棋”布局。搭建“一盘棋”机构,各县(市、区)严格按照“依托存量、不搞增量”的原则,盘活县乡村三级组织,建设中心、所、站三级架构,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构筑“一盘棋”平台,各县(市、区)统筹协调理论教育、文化惠民、体育健身等各类线上平台资源,整合各类线下教育基地、文化阵地、体育场所等资源,构筑起线上线下、即时联动的支撑体系。

  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目前,洪洞县被列为全国试点,蒲县被列为全省试点,全市17个县(市、区)、137个乡镇以及20个街道、2119个行政村和162个社区已实现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并全部挂牌运营。

  此外,在加强中心(所、站)的基础上,我市统筹各县(市、区)基层力量,创新建设基层文明实践点,最大限度扩大文明实践“朋友圈”,发挥了阵地的大作用,实现了资源的大融合。

  特色活动 延伸实践触角

  筹办“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系列文艺演出,汇聚爱党、爱家乡、建家乡的磅礴力量;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丹青绘振兴”主题书画创作展,书写党的丰功伟绩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学校开展“喜迎二十大、一起向未来”文化艺术节活动,展现当代少年儿童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举办“弘扬好家风·喜迎二十大”——我身边的好家风好故事演讲赛,引导全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传承优良家风家训,树立文明新风尚……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翼城县中卫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积极举办各类“喜迎二十大”主题文明实践活动,以文明实践凝聚民心共识和前行力量。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各县(市、区)结合各自实际,坚持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彩,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到高潮迭起,确保“好戏连台”。

  开展特色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市始终把理论宣讲作为文明实践的重点任务,坚持紧扣主线,开展特色宣讲活动,翼城县组建10人讲师团,发挥“以一带十”效应,培训百位“宣讲骨干”,充分发挥骨干的孵化和辐射作用,由百位宣讲骨干牵头,组建有千名理论宣讲志愿者参加的“百支团队”“千人名嘴” 队伍,通过探索“流动小茶桌”“草根名嘴”“诗情画意”“空中课堂”等特色宣讲方式,带动万名党员群众边学习边实践,构建起了“一个讲堂、十位讲师、百支团队、千人名嘴、万人践学”的宣讲格局;洪洞县开通理论宣讲直通车,把党的创新理论细化为小话题,送到田间地头,一系列特色宣讲活动让新思想、新政策、新风尚深入人心。

  开展地域特色活动。洪洞县依托大槐树景区,孵化了“聆听槐树下的故事”等志愿服务项目,引导群众和游客体验寻根祭祖文化,守望乡土,留住乡愁;蒲县自编自演《春暖蒲子山》《绿染蒲子山》《振兴蒲子山》三部曲,提振了蒲乡儿女振兴家乡的豪情壮志;乡宁县不断挖掘鄂文化、中和文化、紫砂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让广大群众成为新时代文明的实践者和参与者。

  开展人文风俗活动。襄汾县推出“非遗·触手可及”志愿项目,开展非遗项目展示、体验活动,传承普及非遗文化;吉县通过信息化管理、订单化运作、专业化支撑、社区化扎根、组织化规范、积分式激励,开展“黄河爱心网”文明实践项目。

  开展红色基地教育活动。安泽县通过探访红色遗址、寻访红色记忆、感悟红色精神,让旧址遗迹成为“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教师”;隰县打造了“红色一条街”“红色文化广场”,让红色资源火起来、亮起来。

  一系列特色活动将党的政策和科学理论送入基层,引导群众培育践行主流价值,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志愿服务 发挥品牌效应

  “10月17日,尧都区(含临汾经济开发区)实行临时性全域静态管理后,我们要求志愿者迅速向居住乡镇、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报到,集结起一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市文明办主任崔云峰向记者介绍。

  志愿者们有的是疫情防控劝导员,有的协助社区配送物资,有的参与疫情防控值班值守……在遵守静态管理有关要求的前提下,时刻保持战时状态,积极认领工作任务,为广大群众送去了安心和温暖。

  为老人购药送药、为婴幼儿购买奶粉、为忘记拿钥匙的居民取钥匙……尧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者黄争告诉记者,临时性全域静态管理开始后,为解决群众的生活所需,尧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了一支应急志愿服务小分队,在疫情防控指挥部值班值守,主要针对老弱病残及婴幼儿等特殊群众的应急所需进行帮助,确保第一时间接到诉求,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第一时间派出志愿人员。

  “疫情防控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自从穿上红马甲的那一刻起,身上便多了一份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一群人就会汇聚起无穷的能量。”黄争坦言,这就是他成为一名志愿者的初衷。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

  各县(市、区)立足群众所愿,紧盯群众所需,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通过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常备队伍和若干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志愿服务队伍,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特别按照“有爱心、有经验、有专业、可持续”的标准,以全域志愿服务、全民志愿服务为导向,吸纳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五老”人员、返乡创业人员、群众性活动带头人等重点人群,组建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伍,确保我市志愿服务者数量和品牌影响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找准文明实践的“发力点”,我市以蒲县“道德银行”、翼城县“日行一善”、尧都区“五彩星光”为标杆,培植孵化出一批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尧都区汾泽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市文明办与社区共同打造的示范点,该社区组建了“五彩星光”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红色服务志愿先锋,以党员组织为主体,传播正能量;黄色互助志愿团队,通过黄手环公益活动、呵护“小黄帽”等行动,关注需要社会关爱和照顾的弱势群体;绿色环保志愿铁军,定期清扫卫生死角、清除街道楼道小广告,倡导绿色生态、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橙色文艺志愿风采,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蓝色法治志愿品牌,积极组建普法志愿者队伍,依托社区网格员和居民楼长等资源优势,推进法治社区建设。此外,依托“五彩星光”志愿服务队伍,还形成了“连心桥”“童心田”“五心园”“爱心巢”“知心邻”等多个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每年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近百次。2020年,该社区被评为临汾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入选年度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探索出一条以志愿服务点亮群众美好生活、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快速发展的道路。

  翼城县农业农村局组建“金种子”志愿服务队,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大宁县以“全国最美医生”贺星龙为带动,成立“小龙来义诊”志愿服务队,进社区、入乡村开展上门送健康服务;汾西县组建“草根名嘴”“家和乡睦”等志愿服务队,通过家风家训示范、孝老爱亲汇演,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各县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文明劝导活动,提醒群众遵守疫情防控规章制度……

  “一揽子”志愿服务品牌推动学雷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发挥了品牌效应,让文明实践“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让“志愿红”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靓丽的底色。

  记者 李卫红 闫 璟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