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绽放平阳城 ——第二届蒲剧艺术周暨戏曲文化传承交流活动回眸

2023-10-12 09:13:5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以“梅花”结缘,让更多戏剧精品走近群众。

  这个金秋,蕴育着收获。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和临汾、运城两市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蒲剧艺术周暨戏曲文化传承交流活动于9月22日至9月28日举行,围绕“溯源华夏·最初中国”主题,以“传承弘扬优秀戏曲文化”为使命,举办了戏曲展演、交流座谈、电视展播、戏曲进景区等活动。大众尽情享受戏曲之美,感受“梅花绽放平阳城”的文化品牌魅力。

  名家云集 共襄艺术盛宴

  短短一周,名家新秀联袂登台、精彩不断。

  在开幕式现场,当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三度梅”梅花大奖获得者、艺术大师裴艳玲演唱结束,台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

  “来的时候,主办人跟我说,您身体不好,唱一段就行,但是看到观众们这么热情,我就在想,要给观众多唱几段。”一曲唱罢,裴艳玲再次为现场观众倾情献唱,并对临汾蒲剧发展寄予了深切厚望,“今天很荣幸跟大家相聚在这里,这场活动充分体现了临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希望我们的蒲剧剧种能够在临汾发扬光大,衷心祝愿临汾的戏曲文化事业发展更加繁荣。”

  “二度梅”获得者李建树、谢涛、景雪变、任跟心等各剧种名家、多位梅花奖得主齐聚临汾,以其德艺双馨的人格魅力、精湛绝伦的艺术功底、流派迥异的戏曲风格,让观众大饱眼福,近距离欣赏了一台群英荟萃的戏曲饕餮盛宴,现场掌声阵阵。

  李建树作为豫剧界艺术大家,锻造了令人瞩目的“河南文化符号”。开幕式当晚,李建树为大家带来了经典唱段《大登殿》,嗓音洪亮、音域宽广、声韵醇厚,引得满堂喝彩。

  演出后,李建树由衷称赞道:“临汾的戏曲氛围特别浓厚,这样一台戏曲晚会的举办,对中华传统文化在临汾的传播和普及会起到积极作用,祝愿临汾的蒲剧事业后继人才越来越多,蒲剧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李建树回忆道,“30年前,我在临汾梨园堂演出,由于天气原因,一待就是二十多天,临汾的好友每天带着我拉赞助,让我们的演出能够顺利进行,在运城的一次演出也遇到了类似情况。所以,我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临汾、运城父老乡亲的支持。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厚望,认真学习,做一名‘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豫剧人,同时也祝愿临汾的戏曲事业发展越来越好。”

  舞台上,“大梅花”的精湛表演,让观众直呼过瘾,70余朵“小梅花”共同演艺的戏歌《中国源头风光》,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临汾的戏曲传承。

  戏曲之乡 绽放夺目光彩

  戏曲文化在临汾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蒲州梆子、晋南眉户、曲沃碗碗腔、洪洞道情等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高朋满座、梅花荟萃的开幕式戏曲晚会,到蒲剧大戏《土炕上的女人》《金沙滩》《忠义千秋》《嫂子》《美人图》《破洪州》、蒲剧经典折子戏专场和眉户大戏《八月十五月儿圆》的经典剧目展演,演出周的高潮如波涛般不断涌现,一浪高过一浪,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感动。

  “平时看戏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现在演出送到了家门口,怎么也不能错过。希望以后经常举办这样的活动。”观众张保锁意犹未尽地说,“能和家人在家门口看到这么高规格的演出感到很开心!每场戏曲人物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从中了解了咱临汾的戏曲文化,更感受到中华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

  精彩的演出让观众直呼过瘾,也令众多戏曲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大为赞叹。

  “晋南是我国戏曲文化的发源地、蒲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宝藏。看戏,不能不看蒲剧;研究戏曲,不能不去晋南!”在“新时代蒲剧传承与发展座谈会”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音乐学院特聘研究员刘文峰表示,“蒲州乃至整个晋南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戏曲文化的摇篮’,晋南的戏曲文物品种之多、内容之丰富、数量之大名冠全国,并在历史上产生过许多重要的作家、艺术家。蒲剧在山西乃至全国的戏曲剧种中发展的比较好,就是因为临汾、运城的各届领导重视蒲剧、重视蒲剧人才的培养,千方百计为蒲剧的生存发展办实事好事。作为蒲剧的爱好者和戏剧工作者,我衷心希望蒲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继续繁荣发展,涌现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人才,不仅能担当起传承蒲剧艺术的历史重任来,而且能创作演出更多、更好、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新戏来。”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延保全亦对临汾戏曲寄予了厚望。“蒲剧从地方小戏而来,充分汲取了晋南地区民歌、说唱、小曲的营养,在与其他戏曲唱腔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板腔体唱腔结构。从2017年开始,市文化和旅游局每年开展‘免费送戏下乡一千场’活动,至今七年时间,共演出万余场,响应了全省‘免费送戏下乡进村’惠民工程的号召,有力推动蒲剧艺术乃至戏曲艺术的活态传承,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延保全说,“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立场上,用辩证的眼光审视蒲剧艺术的发展规律与突破路径,延续蒲剧的艺术生命力,以多元化手段推进蒲剧艺术创新性发展,我相信在临汾、运城两地市委市政府对蒲剧艺术的大力推进和政策扶持下,坚持守正赋能,定能与其他戏曲剧种一道合力续写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自信。”

  好戏连台 尽展戏曲之美

  搭建多元传播平台,充分展示临汾魅力。近年来,我市坚决扛起传承弘扬戏曲文化的使命,着力擦亮“戏曲之乡”金名片,创作出《土炕上的女人》《老鹳窝》《父亲》《嫂子》《美人图》《破洪州》《振兴蒲子山》《廉吏曹端》等一大批戏曲精品,涌现出任跟心、郭泽民、许爱英、崔彩彩、潘国梁等80余名大小“梅花”,为蒲剧艺术发扬光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贡献了“临汾力量”。

  “为了人民群众能过一个欢乐吉祥的中秋佳节,市文化和旅游局‘免费送戏下乡一千场’惠民演出之临汾蒲剧院蒲剧团走进襄汾县西王村惠民演出,进一步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9月29日晚,负责带队演出的临汾市蒲剧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崔鹏升,在微信朋友圈如是说。视频里,台上演员技艺精湛,台下观众无人离席。

  这是市文化和旅游局自2017年开始,每年开展“免费送戏下乡一千场”惠民演出的寻常一天,也是第二届蒲剧艺术周暨戏曲文化传承交流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据了解,截至今年9月29日,在近7年时间里,我市共免费送戏下乡上万场,受益群众约1000万人次。

  “从2017年开始,我市不断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支持送戏下乡工作。根据戏曲惠民演出分配方案,由市政府每年拨付500万元用于购买戏曲惠民演出,每演出一场奖励1万元。”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科科长祁海荣介绍,2021年,我市制定下发经费调整方案,根据部分偏远山区县实际情况,在1万元/场的经费标准下增加奖励金额,如大宁、永和调整至1.7万元/场。

  “每年年初,我市都会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指导全市17个县(市、区)择优采购,保障演出规模,确保演出质量,规范采购程序。同时,整合剧团演出资源,对免费送戏下乡任务进行分解,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看戏需求。”祁海荣介绍,在送戏下乡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顺应时代、服务人民。2017年活动开展之初,我市各地将送戏下乡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推出“精准扶贫 文化同行”电影戏曲全覆盖、文化扶贫戏曲演出等活动,让戏曲成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转变思路另谋发展的“加油站”。

  近几年,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推动戏曲进景区的同时,不断引导景区与剧团合作,创排景区特色情景剧,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体验地域风情、感受特色文化。“全市文艺院团为洪洞大槐树、乡宁云丘山、尧庙-华门、洪洞广胜寺、隰县小西天等景区送戏300余场;结合地方历史文化和地域风情,洪洞大槐树景区开展了《大槐树移民》实景演出,排演了《五虎爬山》《祭祀舞蹈》《重走移民路》等节目,进一步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祁海荣说。

  除了精彩的演出,本届艺术周还举办了一系列展览活动。200余幅照片,展示了蒲剧的前世今生,让现场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

  活态传承的古老剧种、连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正以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持续散发时代光华。

  “第二届蒲剧艺术周暨戏曲文化传承交流活动的举办,对于我市实现文旅融合发展走在前作表率,充盈群众精神生活、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戏曲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相信在各位‘梅花’、戏曲专家的倾力相助以及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下,必将成为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视听盛宴、艺术盛宴。‘所有的旅行都是出发,到了临汾咱是回家。’诚挚欢迎大家到临汾寻华夏之根、铸精神之魂、悦多彩生活,与古都平阳400万人民一起‘爱临汾·赢未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闫建国说。

  记者 亢亚莉 潘华玲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