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夕阳西斜,暖光洒在钱家峪村高大宽敞的标准化牛舍里,“牛倌”申克红再次挥动铁锹,将搅拌好的草料铲进料槽。一头头黄白相间、膘肥体壮的牛儿瞬间活跃起来,“哞哞”着争相将脑袋伸出围栏,兀自翻卷着牛舌享用眼前的“大餐”,它们咀嚼时的“嘎吱”声汇成了一曲悦耳的乡野之声。
“目前存栏的能繁牛和育肥牛一共240头,每天早、晚5点饲喂两次……”劳作间隙,申克红向记者介绍。申克红曾有过畜牧养殖经历,今年承包这座新建牛舍养起了利润更高的西门塔尔牛,“这种牛被畜牧界誉为‘全能牛’,适应环境能力较强,适合在多数地区饲养。”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畜”势谋发展,养牛奔“钱”程是钱家峪村立足传统资源优势,探索多元发展路径的又一次尝试。位于古县旧县镇南端的这个行政村,主导产业以核桃、玉米、小杂粮、中药材、蔬菜种植为主。近年来,村党支部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因地制宜,打造循环产业经济新模式。2023年钱家峪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实施养殖场建设项目,通过盘活移民搬迁后产生的闲置土地,建设了标准化牛舍、仓库、沼气池及繁育技术推广服务平合,并配套相应的先进设施设备,系环保链条生产模式。“项目自5月初动工建设,8月初建成并投入使用,存栏牛可达300至500头,每年可增收10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曹胜军介绍,与此同时还投资700余万元新建了饲草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我们当地农作物秸秆和稻草这一重要的生物资源,有效遏制秸秆焚烧现象,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畜牧业发展。”
对于钱家峪村来说,养牛产业项目的快速落地、高标准实施离不开“新乡贤”作用的发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特别是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山西玉和泰煤业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丁玉萍一直以来情系家乡、热心公益,曾在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是乡邻眼中名副其实的“新乡贤”。多年来,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的她在钱家峪村民生事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昔日的省定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明星村”。为了支持钱家峪村不断拓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丁玉萍今年又慷慨解囊先后斥资1100万元帮助村里建起了标准化牛舍和配套设施,购进了240头牛犊,助推养牛场驶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在钱家峪村,“党建+乡贤”激活了乡村振兴“动力引擎”。就在“牛倌”申克红展望生态养殖前景的时候,年过五旬的兽医杨永吉干劲儿十足。“我的主要工作是给牛场定期搞防疫,也负责一般疫病的治疗”,有着30多年从业经验的杨永吉,如今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有4500元的收入。像他一样,目前养牛场用工6人,均为本地村民,人均月收入4000元,既拓宽了就业创业渠道、增加了收入,更照亮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望明天,生态养殖发“牛”财正在成为钱家峪的又一大产业,推动着这个“明星村”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
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