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航拍镜头下的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新貌。 记者 赵俊堂 闫锐鹏 摄影报道
5月18日,霍州市绿和祥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正在加工制作霍州花馍。 记者 赵俊堂 闫锐鹏 摄影报道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山西考察调研,特别是今年1月26日,总书记亲临我市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充分体现了党的领袖对临汾人民的深切关怀、对临汾工作的高度关注,400万平阳儿女倍感温暖、倍感振奋、倍添干劲。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我市今后的发展和前进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党的二十大将于今年隆重召开。本报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汾考察调研的足迹,再次深入基层一线进行采访,再现经典场景,重温暖心话语,全面展现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对领袖的衷心拥戴,反映干部群众切实把殷殷嘱托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发展中的生动实践。
临汾新闻网讯 初夏,太岳山已是绿意葱茏。
冯南垣,这个霍州市师庄乡北部塬上的小村庄绿意中透着希望。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一路探访,目之所见的施工场景、耳之所闻的规划蓝图,让人不禁对它的未来充满憧憬。
幸福之家追逐大梦想
步入冯南垣村花果街3号院,一切陈设如昨,只是院中央的空地被开垦了出来。如今,一株株蔬菜苗破土而出,嫩绿嫩绿的。
主人师红兵热情地介绍,这些是西红杮、豆角、黄瓜、茄子、西胡芦等时令蔬菜,“等过两个月你们再来就蔬菜满园了!”
这个从去年秋汛灾害中站立起来的小家庭,日子就如向上生长的蔬菜苗一样,盈满了期待。
重建房内,衣柜上挂着的大号日历牌,日期依然是“1月26日”。
“这是个好日子,我一辈子都要保留着。”师红兵解释道。
1月26日的确是一个好日子。“没想到日理万机的总书记会来我们小小的冯南垣,更没想到会来我们这个小小的家。”忆及往事,师红兵激动地说,“起先见到总书记我还有些紧张,但一接触就放松了下来。总书记很平易近人,衣食住行问得很细……”
今年春节期间,师红兵的小院成了网红打卡地,每天吸引大量游客和团体到访,甘当讲解员的他总会不厌其烦地分享彼时的点点滴滴。
“我们一定要把日子过好,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师红兵心存感激,他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他们这个小家庭备受瞩目,也让家人有了梦想。
如今,师红兵的大儿子师亚平在霍州市开了一家名为“冯南垣三号院”的小饭店,生意不错。心有抱负的他热切地期待着疫情早日结束,自己的“霍嬷嬷”霍州饸饹亚平店可以在冯南垣重新开张,“我要努力做大做强,争取多开几家分店”。
在冯南垣考察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与师红兵的老伴朱海丹和儿媳、孙女三代人一起蒸年馍的一幕被定格为历史瞬间,霍州年馍这一地方特色美食也因此声名远播。
如今,售卖“妈妈的味道”——母亲蒸制的年馍成了师亚平店里的一大卖点。
他的弟弟师亚龙一心想着开办一家年馍加工厂,为此已于年前办理了营业执照。虽然目前由于疫情等原因未能如愿,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这个梦想,前段时间还专门参加了霍州市年馍协会组织的培训,担任了协会的副会长。
眼瞅着子女们的小日子都有了奔头,师红兵“透露”了自己的一个小心愿,那就是通过一家人的努力把霍州年馍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事实上,霍州市委、市政府借势培育壮大“霍嬷嬷”霍州年馍产业的愿望同样强烈。
霍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丽华介绍,今年以来,该市以年馍为抓手,加大科技研发,改进生产工艺,开发出六大系列、二十多种产品,推动霍州年馍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建立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拓宽了省内、省外市场。特别是在冯南垣片区规划了年馍生产基地,创建全省农村劳动力创业示范基地,构建集生产加工、标准制定、品牌推广、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年馍发展运营机制,力争把小馒头做成大产业。
山乡热土孕育新希望
小满节气前后,冯南垣村东的一片小麦已是丰收在望。
“这是富硒小麦,去年秋汛后全村一共抢种了600亩,相较普通小麦品质好、产量高,可以给村民增加一部分收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师军平介绍。
塬上,田畴沃野新“硒”望。
塬下,机声隆隆好热闹。只见,一台台推土机、铲车往来反复,平整出来的土地已种上了红高粱和油葵。
对于这样的热闹场面,村民师小狗很是欢喜。他说,由于村子地理位置偏僻,以前难得见到几辆车,如今每天都有一二十辆,各种大小机械更是天天忙碌,“现在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谁还肯睡懒觉!”
73岁的师小狗是霍州矿务局退休职工,虽然每月领着退休工资,但闲不住的他看到村里人来车往,到处都在搞建设、改善环境,就也想着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如今,师小狗是霍州市国投冯南垣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的保洁员,一身宝蓝色的工服将这位古稀老人衬托得更加精神矍铄。
在师小狗看来,冯南垣的变化不仅是村庄关注度的提高、人居环境的改善,更多的是给村民们带来了致富的新希望。
村西,用来散养土鸡的32亩集体土地已播撒了苜蓿籽;
村北,用于发展冷棚西红杮的13亩荒地已平整完,一座座钢架棚拔地而起;
村东,一排多年前曾培育过蘑菇的废弃土窑迎来“新生”,8孔砌筑了新砖的窑洞被用作食用菌基地,村里已与外地一家客商达成了培育羊肚菌的初步合作意向;
…………
师军平介绍,在霍州市委、市政府,师庄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冯南垣致力于农业产业发展,在打造“冯南垣”名特优区域公共品牌的过程中,通过集体土地流转、农业托管,建立“基地公司+农户”的经营发展模式,着力发展了包括富硒小麦、冷棚蔬菜、油葵、食用菌及中草药等特色种植产业,千方百计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助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致富。
在隆隆的机械声里,在人们的热切期待中,如今的冯南垣已是一片孕育无限希望的热土,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以冯南垣村为核心,随着村南坡下几座老旧院落改造的陆续开工,霍州市着力打造的精品文化走廊也已初露峥嵘。根据规划,当地将深入挖掘冯南垣片区内的红色文化、年馍文化、古官道文化、周文化、驿站文化、茶坊文化、门神文化、霍山文化、军事文化、民居文化等文化品牌,规划乡村记忆馆、年馍体验馆、双碳科技馆、农耕博物馆等建设项目,对古道、驿站、窑洞、茶坊、烽火台、节孝牌坊、古村落等文物古迹进行修复,启动了游客接待中心、道路沿途绿化、精品民宿、美食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点线面结合,有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霍州市乡村实现整体振兴。
宏阔蓝图绘就千般景
谆谆嘱托,言犹在耳;领袖情怀,催人奋进。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一路探访,所见所闻无不使人精神振奋。
霍州市委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在深入广泛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中共霍州市委关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的实施方案》,细化分解十个方面50项具体任务,为抓好贯彻落实画出了总施工图。
《实施方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每一项都明确了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制定了“时间表”“责任书”“路线图”,精准用力、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推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霍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特别是针对灾后建设这一重点,积极进行项目谋划,历时两个多月编制了《霍州市灾后建设及黄河流域(汾河霍州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年-2024年)》。
这一方案结合霍州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内在发展需求,致力于打造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样板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立黄河流域(汾河霍州段)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带、资源枯竭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践行区及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谋划了5个大类项目、16个分项目、58个子项目,总投资196.66亿元。
与此同时,霍州市委、市政府全力克服疫情影响,成立冯南垣示范片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1+7”工作专班,拿出真招实招,集中力量推动各项建设。立足“省级乡村振兴样板示范村”战略定位,细化明确“红、黄、绿”发展思路,即将冯南垣片区打造为红色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黄土高原地质公园研学基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农村示范基地。
——在红色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建设方面,联合临汾市委党校(临汾行政学院)规划了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把冯南垣村定为现场教学点,以此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锤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立足本职,砥砺奋进。
——在黄土高原地质公园研学基地建设方面,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山西省摄影家协会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形态特征、水文特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打出省校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组合拳”。
——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农村示范基地建设方面,根据地形特点,在冯南垣片区引进国能霍州新能源、格盟霍州新能源、国盛能源等三个新能源公司,利用10750余亩荒山荒坡开发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量可达280MW。同步推进国电“光伏+养殖”项目,发展板下山羊养殖、土鸡养殖等养殖项目,让农村生态环境美起来;推进“分布式光伏+电采暖”项目,对农房进行电网改造和电取暖改造,让群众干净温暖过冬。
霍太山苍翠巍峨,汾河水碧波涟漪。这一宏阔蓝图,正在冯南垣的山塬沟壑间被付诸现实。眼下,这个小村庄已成为霍州市撬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支点”。
霍州市委书记李青雁表示,霍州全市上下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乘势而上、起而行之,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关爱化作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实际行动,努力用工作体现忠诚,用发展体现担当,将全力以赴把冯南垣打造成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的样板,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真正体现“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