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尽管是在寒冬,但霍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声隆隆,工人忙碌,一派繁忙景象。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省科技博士服务团成员、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占龙,在这里感受着不一样的生机与活力,收获了成长与蜕变。
推动市校合作 精准对接需求
挂职霍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工作以来,李占龙积极对接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他充分利用省市人才与创新政策,依托太原科技大学的学科平台、产业技术学院、创新研究中心、校友企业资源等优势,做好霍州区域产业链在创新发展中面临的科技需求提炼、专家精准对接、科技人才引进、创新发展融资等工作。
今年5月,李占龙组织促成霍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太原科技大学共建“多链融促—协同创新”服务基地,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服务保障体系,着力推进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资源共享、创新信息互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等多链深度融合,助力霍州高质量发展。同时对接太原科技大学在霍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等创新实践基地;积极参与霍州高层次人才服务系列活动,对接省科协,在霍州举办“山西省新能源技术与产业论坛”;对接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太原理工大学国家煤炭开采利用与装备工程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太原科技大学智能运载装备研究所、山西电子科技学院等专家教授,组织“高端装备 智能制造”专题座谈会,助推市校合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太原科技大学1名博士生、18名硕士生、20名本科生在霍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习实践。通过深入园区、企业、农村、社区,以学科优势为霍州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技术保障、科研服务,在实践中成长为富有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青年。
主动对接项目 加快项目落地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在工作过程中,李占龙有自己的思考:“招商一定要结合当地的资源和市场,落地企业才能健康发展。实现企业与开发区的发展双赢,只有多走多看多听多思考,综合考量才能得出结论。
李占龙作为主要代表应邀参加了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与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北京凌天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交流,介绍了霍州市和霍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政策和做法;与徐州国家高新区、江苏省姜堰经济开发区就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的创建流程进行了探讨和交流,规划打造霍州地下作业环境应急救援装备基地。同时先后组织考察了兖矿能源智慧装备产业园、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朔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清源华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山西佳诚液压有限公司等创新主体与链主企业,就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相关产业项目进行了专题对接。
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和要求,李占龙组织霍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企业申报临汾市博士工作站,积极对接太原科技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电子科技学院博士团队考察合作,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和技术转化,争取专项创新资金。参与规划“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及省发改委组织的创建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试点认定评估会。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与霍州亿能电气围绕井下防爆特种车开展联合攻关,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团队和创新平台资源,在煤矿装备领域,以正向设计理念研发矿用防爆全地形运载车高速履带行走机构总成,分别开展了10吨级、20吨级矿用高速履带车底盘设计、优化与工程研究。
推动专项工作 全力完成任务
工作以来,李占龙主要负责协助开展招商引资、校企合作、创新平台建设等工作。在专项重点工作推进过程中,全力完成各项工作,均已取得初步成效。
推进“煤机超市”产业规划。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霍州市的高端煤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负责霍州“煤机超市”产业规划与实施方案。具体以山西焦煤集团为依托,以霍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平台,以打造“高端煤机超市”智造链,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煤机装备制造集中地和产业集群区为目标;以强化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联动,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瓶颈突破为支撑,促进开发区煤机智造高质量发展。
推动新媒体宣传工作。霍州市举行七里峪森林音乐节期间,李占龙依托公众号及宣传视频产出大量成果,为山西省新能源技术与产业论坛制作宣传手册、规划霍州特色农产品展区、筹备霍州市特色农产品直播基地等,推动宣传工作形成良好效果,影响力、关注度得到大幅提升。
做好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李占龙积极争取将省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临汾的二级节点落户霍州,与“煤机超市”平台融合共建“山西煤炭工业霍州商城”“霍州煤机超市”数字供应链平台。推进建设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霍州分中心、山西省高端装备产教融合中心煤机装备(霍州)分中心、霍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端创新平台,为霍州承接国家重大项目提供创新动力与孵化基地。
“从上任第一天起,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不负重托,认真履职尽责,做好挂职锻炼工作。”李占龙说,从“门外汉”到“百事通”,心里始终有一种信念激励自己前行,“我觉得人不管在哪儿,都要站好自己的一班岗,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
记者 安月琦 刘 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