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面沉稳,一面活泼;一面严肃,一面温和……
作为全省第二批科技博士服务团成员,他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肝胆外科工作,师从国内著名微创外科专家伍冀湘教授及肝移植专家栗光明教授,学术背景令人瞩目。作为一个“90后”青年,他怀揣着一腔热血与一片赤诚,投身医疗事业,展现着青年风采和青年担当。他就是省科技博士服务团成员梁超杰。
为基层减负 管理出实招
初到市人民医院挂职锻炼,梁超杰面临许多未知的挑战,首先就是角色身份的转变。“从科研技术人员到管理者身份的转变,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梁超杰坦言,“到市人民医院以后,我分管负责医院管理研究所、科研管理科,涉及许多行政工作,怎样做好这部分工作,我需要时间去协调处理。”
在实际工作中,梁超杰不断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医院现有的智能服务体系不能满足患者就医就诊的需求,他积极对接“小荷健康”,为患者和医疗提供“双向奔赴”的平台;慢病患者的就医需求等不得、慢不得,他引导相关科室做好大数据收集工作,与患者建立长期联系,尝试以家庭签约医生的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让患者可以随时就诊,医护人员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作用,实现双赢;在临床工作中,他主张医护人员注重临床经验的总结,让科研成果能够更快速有效落地,健全完善奖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医护人员的科研积极性……
“大数据时代,我们应该让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路,以提高办事效率。现在我们着手在医院建立OA系统,它是支持全院所有科室管理的系统,将医院的人员、业务流程、信息、组织机构与办公自动化技术设备集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这样的管理模式更加精准、高效。”梁超杰说。
梁超杰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在医疗领域中,医师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医院科技创新的管理者,应该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在政策上引导、支持年轻人,在年轻医生晋级晋升方面给予支撑,加强科研培训引导,进行全方位培养。为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创造条件,保障科研项目进展和效果。充分利用好影像协同发展平台,用好大数据,将它打造成医生影像数据平台,助力科研创新发展。加大对医疗科技创新投入和扶持力度,通过学术机构的组织和交流,促进不同领域专家协同创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医学无止境 甘愿作桥梁
梁超杰每周二都出门诊,也会参与疑难杂症的手术,截至目前,已经参与40余台手术。在同事眼中,梁超杰是一位医者仁心的医生,也是科研指导的佼佼者。“梁超杰来到我们医院后,带来了很多新理念和新技术,通过各种讲座和临床作业,让整个医院特别是肝胆胰脾科的理论研究上有了新突破,技术上有了新进展,平台上有了新拓展,对医院今后的发展有着长足的影响。”市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主任许其威说。面对赞誉,梁超杰谦逊地说:“坦白讲,我经验还不够丰富,所以常常会思考,我能给医院带来什么?作为省科技博士服务团成员,最重要的不是解决某一个问题,而是搭建一个平台解决某一类的问题,我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好桥梁作用,引进更多的专家博士来医院进行交流研讨,形成长效合作机制,为医院打造自己的品牌,让更多的群众信任‘家门口’的医院。”
梁超杰有一个小目标,他希望引进肝移植专家栗光明教授的团队,在市人民医院完成肝脏移植的手术,由此填补临汾市在此项技术上的空白,培养一批医疗人才队伍,让本土医疗人才队伍逐渐发展壮大,衍生内生动力,促进全市医疗工作再上新台阶。
“我希望借助基层实践平台,通过手把手、实打实的传帮带,为临汾留下一支不走的‘博士服务团’。”梁超杰说
殷殷故乡情 拳拳游子心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但只有在家乡,梁超杰才觉得心里更踏实。
“十年求医路,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梁超杰说,这也许就是他心底深处的“故土情节”,尽管曾经有留在北京的机会,但梁超杰还是选择回到山西这片他眷恋的土地,“人总要有一些精神追求,要有一点理想主义吧,我希望能在这里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临汾的这些日子里,梁超杰曾在洪洞大槐树寻根问祖,在吉县壶口瀑布感受黄河澎湃,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晋南小城。“大家都特别照顾我,医院领导、同事也时刻关心我的工作生活状态,我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惜才、爱才、敬才的氛围,我喜欢临汾的风土人情。”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梁超杰自己也获得了成长。
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斌说:“梁超杰是一个成长非常快的青年,他挂职锻炼以来,迅速完成了角色转换,又善于发挥自身优势,深入临床一线,积极发挥优势,帮助医院引进了一批科研学术人才,对医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梁超杰说:“我在临汾市人民医院挂职服务半年多了,这段时间将成为我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一段时光,将来我不管在哪里,只要这里有需要,我都会在!”
记者 安月琦 曹燕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