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推进“三大行动” 坚决筑牢“三条底线”
擘画高质量发展的“蒲县路径”
产业转型叫响“蒲县制造”
黑鹳栖息昕水河湿地公园
蒲县第五届十佳“蒲子好人”颁奖盛典
“蒲香红”苹果助民增收 任书杰 摄
“中国天然氧吧”助力文旅康养高质量崛起 任书杰 摄
春潮澎湃起,扬帆正当时!
3月9日,在“爱临汾·赢未来”2023年蒲县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誓师大会现场,伴随着一声“开工”号令,蒲县吹响了重点工程项目集中开工的冲锋号,全县由此迅速掀起了大干快上建项目、凝心聚力促发展的新热潮。
此次集中开复工的29个项目,总投资93.94亿元,年度投资24.62亿元,主要涵盖了产业转型、城市更新、文旅康养、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
今年,蒲县紧扣临汾市“双城”战略定位,坚持“133”总体思路,深入开展产业转型、城市更新、文旅康养“三大行动”,启动实施抽水蓄能、棚户区改造、文旅康养小镇、精密铸造专业镇等一批“大块头”“标志性”项目,全年共谋划重点项目49个,总投资355亿元,年度投资45亿元,是该县历年来项目谋划质量最高、投资体量最大、推进速度最快的一次。截至目前,34个新建项目前期手续办理率达95.88%,开工率达到61.76%;8个续建项目已全部复工。
思路决定出路,路径决定未来。站在历史新起点,蒲县县委、县政府在展望新征程蕴藏的机遇、面临的挑战、光明的前景后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产业转型,迫切需求是城市更新,潜力后劲在文旅康养,也因此对发展蓝图的定位愈加精准、擘画愈发清晰。
“三大行动”这一高质量发展的“蒲县路径”,既是当地主动应变求变之举,也是顺应人民群众期盼之举,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金光大道”奋勇前进的担当之举。自2022年6月18日召开“三大行动”动员誓师大会以来,全县上下锚定资源转型排头兵、临汾“双城”后花园、沿黄文旅示范县战略目标,对标先进、追赶超越已逐渐成为共识。
接续奋斗开新局,乘势而上勇作为。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奋进之年,也是蒲县“三大行动”乘势而上的攻坚之年。根据县委的谋划,这一年——
产业转型要“稳支柱、延链条、建体系”。稳住煤炭支柱地位,推进增产保供和产能核增,加快启动刁口240万吨新型智能化矿井建设,全年完成原煤产量2000万吨,精煤1000万吨,持续释放煤炭红利;积极推进煤矸石产业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集体增收“双赢”。延伸装备制造链条,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行动,探索“政府+链主+园区”发展模式,推进以华玉装备为链主的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和以中兴、中旺为链主的装备制造产业链集群化规模化发展,锻造转型“主引擎”;着力培育黑龙关镇为市级精密铸造专业镇,打造拳头产品,叫响“蒲县制造”。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落实市委“5+17”重大任务部署,聚焦沿黄板块负碳区定位,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华润100MW光伏复合项目年内并网,华电蒲县抽水蓄能电站6月份开工,为全市新能源供给消纳蹚新路。
当前,发展数字经济迎来重大机遇,蒲县县委提出要及早谋划、布局、对接,按照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数字化“四化”协同的思路,以建设“智慧城市”为牵引,积极推进智能矿山、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建设,促进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数字化转型,努力实现弯道超车、换道领跑。
城市更新要“激活点、串联线、升级面”。坚持点、线、面三个维度一体推进,既大刀阔斧“更新”,又精雕细琢“提质”,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大县城。“点”上,要打造“灵魂”地标,高标准设计建设锦绣科技产业孵化园、商业综合体、政务中心、图书馆、美术馆,点“靓”城市颜值。“线”上,要以昌平现代靓街、蒲伊文化老街、盛世锦绣新街三条街区为“骨架”,以穿城而过的昕水河为“动脉”,沿街优化建筑布局,沿河打造生态景观,精致建设蒲伊、蒲慧、翠屏游园,融入文化元素,提升街巷品质。“面”上,要循序渐进改造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促进城市建筑全面迭代升级。
文旅康养要“基础再造、业态重塑、产品升级”。做足内功、积蓄力量、融入市场,确保文旅行业快速恢复、高质量崛起。加快基础再造,实施游客集散中心、博物馆、康养小区等一批重大项目,着力补齐停车场、旅游公厕和周边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景区承载力、吸引力、集聚力。加快业态重塑,拉长文旅康养产业链条,依托康养小镇,全方位整合购物、餐饮、住宿、休闲、演艺、医养、运动等旅游元素,推动森林康养、特色民宿、养老服务等多元业态融合,实现传统观光休闲游向深度文化体验游转变。加快产品升级,坚持景区搭台、文化唱戏、康养赚钱,开发富有蒲伊元素的工美产品、文创产品、蒲香韵优品,统筹布局特色小吃、民俗风情、灯光秀表演等,引入AR、VR等先进技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心灵圣境·厚德蒲县”的无限魅力,让康养小镇处处有文化、时时有看点、既叫好又叫座;要借助第七届东岳文化旅游节“东风”,为康养小镇鼓劲造势。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三大行动”的深入推进,必将为蒲县高质量发展夯实产业支撑、打开城市空间、赋予文化内涵。“要想攀高峰、必先守底线”。这一切又是以筑牢“三条底线”为基本前提的。
对于当地而言,安全生产有切肤之痛,须臾不敢懈怠;生态环保是最亮名片,必须倍加呵护;民生改善是最大政绩,需要久久为功。蒲县县委、县政府就此认为,要树牢系统观念、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和生态、发展和民生,在筑牢底线中拉升高线,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这一年——
筑牢安全生产底线。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严格落实“十五条硬措施”,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严防私挖盗采“抬头”,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着力化解信访积案,妥善处置舆情,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国有企业债务风险,惩治非法集资,确保经济领域风险总体可控。
筑牢生态环保底线。坚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主动担当昕水河支流使命,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描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蒲县新画卷。要让蓝天白云常在,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严格大气面源污染治理,稳步扩大清洁取暖范围,持续领跑全市空气质量。要让一泓清水常流,全面开展昕水河流域大保护大修复大治理行动,提升4个镇区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消除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确保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要让绿色美景常见,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年完成营造林1.35万亩,稳步推进临大路沿线和城区绿化提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要让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常态,有序落实“碳达峰十大行动”,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集成改革试点,大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守绿换金、点绿成金。
筑牢民生保障底线。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一批民生工程、办一批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暖心满意。要把暖心满意体现在促农增收上,加强动态监测,坚决完成脱贫人口收入增速“两个高于”的目标;稳定23.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推进一万亩玉米大豆复合种植;优化产业联盟模式、布局,差异化发展特色种养业,全链条升级肉牛产业;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创建一批美丽宜居村庄。要把暖心满意体现在扩大就业上,落实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谋划建设零工市场,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把暖心满意体现在教育医疗上,优化生源结构,提高办学质量,让学生留在蒲县、学在蒲县、成在蒲县;持续深化医改,推动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三类医疗机构能力提升,建设健康蒲县。要把暖心满意体现在社会保障上,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提高困难人员救助服务、养老服务、殡葬服务水平,织密民生安全网。
改革、开放、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一年,蒲县还将依靠改革破解瓶颈、依靠开放抓住机遇、依靠创新赢得未来,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化改革促动,深化国资国企、财税体制、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开展“市场主体提升年”活动、为民营企业办实事专项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家以上。强化开放带动,立足抢市场、招项目、争资金,组建高素质招商小分队,灵活机动开展市场化、专业化、精准化招商,凡是大项目、好项目,该给的政策一律给足、该有的要素一应保障、该投的资金一分不少。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中小企业“一企业一技术”创新活动,年内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两家;完善“高校专家+本土科技人才+乡村技术能手”三级人才梯队,落实广聚人才十条措施,聚天下英才为蒲所用。
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只要全县上下坚定发展信心、保持发展定力、抢抓发展机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就一定能够书写新的精彩!
记者 孙宗林
图片除署名外由蒲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